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阳泉要闻推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51-4045451
杨有柱一家三代话脱贫
编辑:毕超田    2019-01-11 17:52:21    来源:阳泉日报

郊区杨家庄乡庙岭村是阳泉市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脱贫攻坚以来,庙岭村盘活土地资源,通过流转土地,引进特色种植养殖项目,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实现整村脱贫。1月1日,建档立卡贫困户杨有柱一家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说起过去贫困的日子,看看眼下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再谈谈未来的打算,杨有柱和儿子杨海生、孙子杨广瑞这一家三代人有说不完的话。

杨有柱:脱贫是能吃饱饭

74岁的杨有柱是土生土长的庙岭人,因为年纪大、身体不好、没有劳动力,一度戴上了贫困的“帽子”,“这些年,村里流转俺们的土地,还把大伙儿吸纳到合作社,一年下来给不少钱,而且生病住院啥的,也有报销和补助。要是早些年,可是不敢想,肚子都填不饱”。

原来,上世纪60年代,庙岭村没有长流水,村民种地、吃饭全靠老天爷。杨有柱记得,有一年雨水少,地里旱得很,来年全村人都吃不饱饭。因为缺水,一瓢水,小孩洗了大人洗,大人洗完再浇地。煮饭剩的面汤,也不能随便倒掉,人们要澄清灌入暖壶当水喝。杨有柱因此养成了节省的习惯。

饭都要吃不上了,几个村干部做了个大胆的决定——从娘子关引水。杨有柱说,当时,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很快,庙岭村沸腾了——男的上阵铺设管道,女的在家做饭保障后勤,年纪大点的娃娃送饭,老年人也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家中水管流出了水,杨有柱拧开水龙头就大口大口地喝。他说,现在想想,当时水里还裹着泥沙,有些苦,但那会儿却觉着甜得不行。

上世纪70年代末,有了水的庙岭村,种庄稼容易多了,玉米产量也一年比一年高,人人能填饱肚子。不过,随着时代发展,单一的种植结构收入低,杨有柱成了村里的贫困户,但和吃不饱饭比起来,他觉得日子幸福多了。

杨海生:脱贫是生活便利

48岁的杨海生因为父母年纪大、妻子常年患病、儿子上学读书,无法到远地方打工,也成了村里的贫困户。不同于父辈当年吃不饱饭,杨海生打小没饿过肚子,他更关心的是村里的路、房子、日间照料中心等生活设施。

杨海生说,上世纪80年代,村里的路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他记得有一年年景好,家里粮食收得多,父亲带着他想到市里卖一些,可是村里的路宽不过两米,还坑坑洼洼,他们推着三轮车没出村就摔了一跤,粮食也洒了一地。家里有事要到市区,需要步行两三个小时,到李家庄乡大西庄村才能坐上公交车,很不方便。

上世纪90年代,庙岭村硬化道路,杨海生记得不少村民拿出自家的机械设备给村里用。有些外村人知道庙岭村修路,议论“工钱少,不够本”,村里人却说“钱不钱哇,给俺村修路了,不给钱也干”。村里通了硬化路,村民坐公交车方便多了,只需步行20多分钟到邻村的高垴庄就能坐车。

脱贫攻坚以来,庙岭村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把家门口的枯木掏空,种上多肉植物;井盖在能工巧匠的画笔下,涂上了彩绘;村里成立环卫队伍,定期清扫卫生……庙岭人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如今,村里的硬化路通到了每家每户门口,公交车也通到了村口,老年人还能到日间照料中心吃饭,生活的确方便多了。”杨海生说。

杨广瑞:脱贫是富“脑袋”

18岁的杨广瑞没有经历过缺衣少食的日子,也没有走过父亲说的土路,他对脱贫的理解更多的是“考上大学,先富‘脑袋’,再富口袋”。

虽然在外读高中,杨广瑞不常回村,但村里的发展,他没少听家人念叨,一来二去也了解了不少。

2015年建档立卡时,因为种植结构单一、产业发展滞后,庙岭村成了贫困村。2016年,市森乐农业有限公司计划在市区周边发展现代农业,打造农业体验观光园,吸引游客采摘。庙岭村积极招商引资,并在帮扶单位支持下,与市森乐农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和果园代管协议,按每年每亩600元的标准补偿农户,流转了村里103亩土地,打造田园综合体。

杨广瑞说:“如今,村里发展乡村旅游出了名。班里好多同学知道我们村。”庙岭村远离市区无污染,村里土壤富含硒。市森乐农业有限公司入驻后,聘请农技专家实地考察,优选了省农科院高产高效高营养品种——黑土豆、黑玉米、黑枸杞等,鼓励贫困户种植,调整种植结构。

“过去贫困,是因为村里人不懂科学种养和管理,是粗放发展导致的。如今,村里请农技专家指导大家种地,还请名厨教大伙儿如何做饭办农家乐,听说还上了电商项目,这都是未来发展必须的。”杨广瑞说,“如今,庙岭村种果树、养藏香猪、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多、项目多,给人发挥的舞台也广。高考我打算报考农学专业,争取考上好大学,将来毕业后回来继续建设庙岭。”(张泉东 白洋)


  • 黄河新闻网手机版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
  相关链接

手机黄河新闻网 我要啦免费统计
www.sx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