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本网专稿
解红娥创新工作室:把“小甘薯”做成“大产业”
2019-05-14 08:28:14    来源:黄河新闻网

黄河新闻网讯(记者 李渊)在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的脱毒实验室里,您总能看到一位研究员,身袭白褂,眉头紧锁、一丝不苟。她叫解红娥,是一位甘薯专家,约见当天,她正在超净台做脱毒试管苗的扩繁实验,当时正值甘薯育苗和地黄播种的关键时期,采访期间不间断有各地市种植户前来,在答疑解惑的空隙,她为我们讲述了创新工作室的故事。

坚守——“学农、爱农、为农”初心不改

解红娥,1988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之后便来到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一干就是30年。30个春夏秋冬坚守在自己心爱的农业科研岗位上,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她的话很朴实:“我是从农村出来的,既然选择了这个农业科研职业,就要爱这个工作,要尽力去做好,为家乡的老百姓做有用的事情!”

说起解红娥创新工作室,她娓娓道来:甘薯品种选育、甘薯轻简化栽培技术研究以及甘薯、地黄的脱毒技术研究及推广工作都是她们的科研领域。这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舌尖上的问题”,还先后承担农业部、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以及省星火、省攻关、省财政和省示范推广项目30多项。

耕耘——“产业、企业、事业”俯首做事

“甘薯是粮食安全的底线作物,60年代曾经拯救了一代人,是曾经的‘救命薯’,如何把‘小甘薯’发展为可以致富的‘大产业’,是我和我的团队一直追求的目标和理想。”

经过反复的探索、试验、努力,团队先后与十余家企业开展了技术合作,山西省洪洞县赵城镇农乐种植专业合作社2016年引进商薯19、晋甘薯9号、济薯25等脱毒种薯,建立了年产400万株健康种苗繁育基地,引进轻简化配套机械,建立2000余亩淀粉型甘薯生产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县市2.5万亩应用垄膜轻简化栽培模式,亩增产20%以上,亩增加效益达400元,经深加工亩产值增加1000-1200元;高平市的山西前和农工商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技术合作,引进了脱毒种苗培育扩繁技术,建立了甘薯脱毒组培实验室和脱毒种苗繁育基地,年繁殖脱毒种苗达500万株,辐射示范面积1万亩,同时拓展有机甘薯深加工产品,打造了深加工的高端品牌“晋宝绿珍”,社会经济效益增加1000余万元。

农业部农技中心汤处长在总结发言时指出,运城站举办的培训会不论从专家授课还是现场观摩都非常成功,呈现了绿色、融合、创新3个特点,真正的把“小甘薯”做成“大产业”,是脚踏实地、创新发展的“大事业”,实现了技术效益型转变为产业效益型和功能导向型,推动了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产增收。

创新——“思路、方法、制度”竭力改变

创新工作室,如何体现“创新”?在哪些方面“创新”?解红娥创新工作室的“钻研”精神体现在哪儿?工作室始终以思路创新为灵魂,以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探索科研方法的多点突破,从而以更先进的科研成果、更优化的栽培模式在农业生产中起到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思路创新了,回头看以前科研方法和工作制度就有些滞后。”解主任说,“在科研方法方面,针对引进品种适应性差且可能携带病害,种植区用种多乱杂、退化严重的问题上,我们创新了以常规育种法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在针对移栽、切蔓、收获的田间生产环节用工量大、生产成本高的问题上,我们创新研发了甘薯垄作综合一体机、脉冲式破膜注水移栽机、可调式甘薯收获机、伸展式喷药机,配套熟化了切蔓机、动铲式收获机等机械,每亩可节约人工成本500元-600元;针对近年来甘薯病毒病危害严重的问题上,我们创新研究了脱毒试管苗裸地直接移栽技术和试管苗无糖培养技术,建立了‘原原种—原种—生产种’种薯三级繁殖生产体系,实现了工厂化育苗。在制度创新等方面,我们也有许多新的做法”。

硕果——“成果、认可、影响”服务社会

工作室先后育成甘薯新品种5个,取得“甘薯试管苗直接入土移栽方法”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十余项。制定了“甘薯脱毒种苗繁育技术规程”、“甘薯轻简化栽培技术规程”、“甘薯绿色无公害栽培技术”3项地方标准。先后在国家及专业期刊上发明论文50余篇。研究的“晋甘薯9号轻简化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甘薯脱毒植株育成及实用化技术研究”、“甘薯脱毒技术研究及应用”“晋甘薯4号品种选育及应用”、“晋甘薯9号的选育及轻简化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等5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同时“晋甘薯9号示范推广项目”和“甘薯轻简化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获省农村技术承包一、二等奖。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为我省及周边地区甘薯的健康发展及我国北方薯区甘薯的轻简化生产起到引领和支撑作用。

[ 编辑:李渊 ]

  • 黄河新闻网手机版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