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本网专稿
【全国文明城市巡礼】漫读古县文明之路,这才是“创城”的正确姿势
2020-11-24 11:07:41    来源:黄河新闻网

 

黄河新闻网讯(记者 张蒙悦 张李鹏 孔志华)古县,古称岳阳,北魏建义元年建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东北部,太岳山南麓,汾河一级支流——洪安涧河中上游。东与安泽毗邻,西与洪洞接壤,南与尧都区、浮山相参,北与霍州、沁源交界。辖4镇3乡、6个社区、93个行政村,总面积120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6万人。

山水环抱的古县县城

2020年11月20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太岳山腹地的山西省古县荣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殊荣,成为山西省内四家、临汾市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县城。从此,古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迈上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起点。

为全方位探寻古县“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历程,本网记者深入古县进行采访,透过社区精神文明创建、社会秩序管理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变化,生动详实地记录古县人民为创建文明城市所做出的努力。

居民自治 社区治理迎来大变化

居民小区环境卫生的优劣,是展现城市文明程度的直观体现,而其中对老旧小区的管理,更是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难点之一。

图为干净整洁的印刷厂文明小区

走进古县岳阳镇相如社区印刷厂文明小区,整洁有序便是这个小区带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地面上,平整洁净,看不到一片垃圾;楼栋间,电线水管排布有序,丝毫没有交错混杂;墙角处,摩托车电动车按照类型停放规整,朝向一致。眼前如此整洁的景象让记者瞬间感到舒心畅快。可是谁能想到,就在几年前,这个小区还是另一番模样。

“我们小区现在又干净又整洁,人心可齐着呢!”谈到小区近年来的变化,印刷厂文明小区业主委员会的负责人张德荣脸上洋溢着自豪。

印刷厂文明小区是古县某国营印刷厂的职工家属院,建成于2003年,算是个名副其实的老旧小区。由于没有物业公司,谁来管理、如何管理就成为最让居民们头疼的事情。电价不合理、公共设施破旧失修、电线私拉乱接等,让这里的居民们苦不堪言。小区设施落后且缺乏管理,也对小区居民的精神面貌带来了些许负面影响,邻里之间吵架拌嘴是常有的事儿,打架斗殴也时有发生。“这不,小区大门的锁子原先还让人砸坏过,就是因为住户吵架。”张德荣向记者讲道。

近年来,随着古县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开展,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成为改变印刷厂小区“脏乱闹”面貌的当务之急。

在被规划进社区管辖范围后,小区居民共同选出业主委员会,并在包联单位的协助下,率先解决了困扰住户多年的不合理电价问题。随后,网线入户、暖气管道修缮等工作也在业主委员会以及社区的带领与协调下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与此同时,业主委员会还与居民代表共同制定了《居民“四德”规范》,并制作成小区精神文明建设宣传展板,悬挂在小区醒目位置。

现如今,电动自行车是家家户户必备的交通工具,但电动车充电问题却是小区管理的一个难点痛点。而在印刷厂小区,这种难题已被轻松化解。

“原先小区的住户给电动车充电也是私接乱拉,甚至还有人从四层五层往下放插线板,要是着了火,这安全隐患得多大啊!”为解决这个问题,张德荣带着业主委员会一行想了不少办法。“我们走了不少小区实地考察,也想过跟其他小区一样安装充电桩,但是成本算下来还挺高的,居民充一次电也确实挺贵。”于是,张德荣决定在小区停车棚安装一个单独的公用电表,并在墙上贴了一个付款二维码,居民自行扫码就可以给电动车进行充电。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在这之后,小区里乱接电线的现象消失了,电动车摆放整齐有序,安全隐患也降到了最低。

“创建文明城市,我们小区也是一份子,现在大家的人心都凝聚在了一起,谁家要有个事还互相帮忙,越来越像一个大家庭了!”张德荣这样说道。

“对了,咱们下一步要控制院里外来人员的公德习惯,不能让他们在咱的院里乱扔烟头!”采访结束时,记者无意间听到张师傅正在嘱咐另一位负责人。

文明城市创建的主战场在社区,社区是城市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治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群众的获得感。如何达到文明创建标准,考验的是社区治理能力。换言之,文明城市创建与社区治理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而印刷厂小区的转变,正是古县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基层治理样本。

党群合力,共同参与社区治理

“创文”工作开展以来,古县坚持“党建引领、以民为本、依法治理、综合联动”的原则,建立各单位党组织到所在社区报到、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或单位所在地社区报到的“双报到”机制,建立“县级领导包社区、社区干部包网格、单位支部包小区、机关党员包住户”包联共建制度,形成“组织联建、资源联享、活动联办、队伍联育、服务联动、实事联办”的工作机制。县直机关89个党支部2000余名党员,进驻包联小区开展工作,切实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带动广大市民共同参与创建,实现城市文明水平提档升级,从而让更多群众共享文明城市的成果,进而动员更多群众参与到基层社区治理之中,形成多方参与、多方共享的良性循环,为古县创建文明城市提供了强大合力。

疏堵结合 临时摊位让市场更文明

一进入时令季节,流动摊贩就开始出没于古县县城的大街小巷。在他们之中,有自产自销的农民,也有卖小吃或摆地摊的普通市民,他们在给百姓生活提供便利、为城市带来烟火气的同时,也为城市规范化管理带来了不小难题。

如今,在许多城市,流动商贩和城管依旧是“冤家对头”。但在古县,商贩却不再“躲避”城管,城管也不再“驱赶”摊贩,古县又是如何化解这对“冤家”的矛盾呢?还得从一条“线”说起。

在古县的许多街道两旁,都划有着黄色的区域线,该区域的地面上都明确标注着允许摆摊经营的时间。可不要小看这几条微不足道的黄线,它却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两个“摆摊人”的生活。

今年二十多岁的姚金佑已经在古县康庄街上摆了四五年的摊,平时就靠加工售卖手工石头饼赚钱谋生。在他的回忆里,前些年这条街可比现在“乱多了”。“因为十字路口的人流车流比较多,生意也好,所以大家都想抢个好位置,慢慢就全挤在十字路口摆摊了,一到下午学生放学的点,这里经常堵车。”小姚回忆道。“摊位一多就有人不自觉,留下一地垃圾不管,有时候一刮风还会刮到马路上,这确实不太文明。”

针对游商小贩占道经营,影响城市环境卫生等现象,古县城管等部门通过实地探访,根据摊贩普遍经营模式,在全县居民区集中地段以及人流量比较大的市场周边共划分出40余处专供游商小贩经营的临时摊位,并明确规定了经营时间,实现环境卫生和便捷居民生活的双保障。

流动摊贩在街道两侧的临时摊位内有序经营

“现在比以前好了不少,我们都有了固定摆摊的地方,再也不用提心吊胆害怕城管来查了。而且平时还有志愿者隔三差五给我们做宣传,要注意保持自己摊位周围的卫生。现在这条街可比以前干净多了。我们也算是为古县创建文明城市出了自己的一份力。最主要的是,我也不担心因为抢不到好位置影响生意了,基本上天天都能把饼卖完!”说起临时摊位给他带来的好处,小姚难掩脸上的愉悦。

在满足了普通游商小贩谋生需求的同时,古县也没有忽略对特殊摆摊群体——残疾人的关怀。

年近七旬的刘元贵已经在路边修了近二十年的鞋,年轻时的一次意外让他失去了左腿,修鞋成了他补贴家用的唯一经济来源。

据老刘介绍,他很早就在县广场附近摆摊修鞋,虽然之前城管对他摆摊经营没有进行干涉,但老刘的心里总是有些嘀咕,生怕哪天突然不让摆摊,影响到他的生计。

就在前两年,老刘惊喜地发现,自己的摊位附近多了几块油漆划出来的区域,上面还有着“爱心摊位”的字样。没过多久,有人告诉老刘,县里给他安排了新的摊位,而且还是他的专属摊位。这可把老刘高兴坏了,没想到“漂”了这么多年,终于有了自己的固定摊位,而且还是在人流量比较大的广场附近,生计问题终于稳定了!

原来,自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开展以来,古县相关部门一直心系着那些以补鞋、修自行车为生的残疾人群体,他们大多是肢体残疾或聋哑人,相较正常人而言,本身就处于弱势地位。因此,保障基层残疾群体的生存权益,成为古县创建文明城市众多工作中一项重要且必要的工作。基于实际情况,古县在县城广场、车站等多个人流密集的场所附近为残疾人划出了爱心助残便民摊位。摊位采用登记制,一对一无偿提供给像老刘这样的残疾人,既满足了百姓日常修补需求,也为残疾人群体提供了合理合规的谋生途径。

“这个爱心摊位真是好,我天天跟家里人说要感恩,感恩政府给咱们提供的一切,这不是咱古县正创建文明城市嘛,我也觉得应该做点什么。每天我收摊的时候都自觉地把摊位周围的垃圾打扫干净,看见有人乱扔烟头我也会把烟头捡起来,人家环卫工人也不容易。”老刘说,“政府这么理解我们,我们也要理解别人,互相体谅,互相感恩,这样咱们古县人的素质才能越来越高,咱古县才能更文明。”

如今在古县,流动摊贩依然活跃于大街小巷,不同的是,临时摊位的设立让这些流动摊贩有了固定的“家”。自此以后,古县的街道两旁再也见不到秩序杂乱,垃圾遍地的简陋地摊,取而代之的是规范有序、干净整洁的便民市场。市民拥有了固定且便利的购物渠道,商贩拥有了安心稳定的经营环境,城市管理部门与商贩的关系也从冲突不断转变成和谐共处的积极局面。这一举措在大大提高城市经济活力的同时,也对提高人民幸福感和生活趣味产生了极大促进作用,从而形成了全县居民、商贩与管理层面共同创建文明城市的“向心力”。

改善设施 老旧市场呈现新面貌

文明城市创建的过程,就是为民办实事、百姓得实惠的过程。群众的痛点就是创建的起点。要说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痛点问题,农贸市场绝对算一样。

图为整洁卫生的龙岗农贸市场

“以前菜市场地上到处是水和烂菜叶子,走路都需要小心翼翼怕摔跤。现在好了,整洁明亮干净卫生,逛菜市场再也不用盯着脚下的路了。”提起自己常去的龙岗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住在附近的张师傅深有感触地说,如今的菜市场环境舒心、购物放心,逛菜市场就跟逛超市一样,幸福感大大提升。

龙岗农贸市场是个颇有年头的老市场,也是古县县城里唯一一个农贸市场。最早仅有一排简陋的砖房,没有水电,也没有暖气,场地也比较狭小,无论严寒酷暑,买菜的市民与卖菜的商户都只能挤在简陋的市场里。

另外,受制于市场规模的狭小,居住在县城周边的农民进城自产自销瓜果梨桃、蔬菜杂粮时,也只能围堵在市场以及居民小区门口,或者干脆霸占了十字路口,给市场的经营秩序以及市容市貌管理带来不小挑战。

创建文明城市以来,古县住建、市场监管、城管等部门与龙岗农贸市场密切协作,对市场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修缮,接入了水暖等基础设施,并进一步加强了对市场的管理,在市场门口划定了限时的临时菜贩摊位,农贸市场焕然一新,县城的形象也有了极大提升。

农贸市场、城市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是城市的筋骨,文明城市创建只有在“强筋骨”的前提下,才能树其“型”慧其“智”。公共设施能否正常发挥作用,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

图为工人正在拆除县城交通要道的大型广告牌

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开展以来,古县掀起了城市基础设施维护建设的新高潮,全面推进“三拆三下三进”和交通综合整治。全县累计拆除违章建筑20处,面积3500余平方米;拆除大型擎天柱广告和楼顶广告牌2700平方米、大型霓虹灯200平方米,清理各类小型广告牌、附着物160余处。组织供电和通讯企业对城区内架设线路进行统一整理,符合入地条件的全部入地,整治线路5万余米。同时,全力满足居民停车需求,新增停车位1200余个。统一规划设置非机动车停车位5000个,彻底根治非机动车乱停乱放、阻碍交通问题。

除此之外,古县还重点对县城设施落后街道进行了全面改造,不断扩大集中供热范围,实施城市污水处理扩容改建工程,稳步推进天然气置换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建成区人行道、盲道、消防通道以及公共区域“无障碍”设施规范建设,确保基础设施规范达标。对相如公园、十里长廊等市民主要休闲场所进行全方位修缮改建;建设县城中心游园;充分利用城市边角地、闲置地等小区域“见缝插绿”,打造“口袋公园”,新增绿化面积5万平方米,青山卫城、碧水绕城的城市风貌得到初步显现。

古县人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不断增强

现如今,古县百姓走出家门,路通畅、景美好,生活便利,公共资源丰富,幸福感和满意度自然也随之而来,这也正是古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所追求的目标。

小结

从一个普通小区风貌的改善,到一位普通商贩的安定,再到一个普通农贸市场展现出的崭新面貌,这些都是基层百姓日常生活中细微的变化,但这变化的背后,是古县文明创建力度的持续加大。这些变化亦折射出山城古县在创建文明城市中工作从粗放到精细的改变,彰显了这座县城的民生情怀。

相对的,百姓也从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小幸福”中,不断汲取着文明的滋养。印刷厂小区的居民说:“创建文明城市,小区居民也是一份子。”街头摆摊修鞋的老师傅说:“我也要为古县创建文明城市做些贡献。”人人参与,人人共享,这是文明城市创建的题中之义。而这些朴实的话语,正是古县创建文明城市“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育民、创建靠民”最完美、最生动的诠释。


  • 黄河新闻网手机版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