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本网专稿
太原“老味道” 韩福元和他最爱的“元宵蛋蛋”
2020-11-26 08:59:21    来源:黄河新闻网

黄河新闻网讯(记者钱龙 通讯员杨润德、梁月仙)每年冬天,太原市晋源区的大街小巷总能听到元宵的叫卖声。在寒风凌冽的冬日,一碗热气腾腾、香甜软糯的晋祠桂花元宵是晋源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灵慰藉。晋祠桂花元宵作为北方元宵的代表,流传至今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的沿袭,更是历代晋祠人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与坚守。

晋祠元宵滚的是历史

在晋源当地流传着两句民谣:“大米芯芯藕瓜瓜,元宵蛋蛋女娃娃。”这个民间谚语中的“元宵蛋蛋”就是晋祠四宝之一的晋祠桂花元宵。

晋祠桂花元宵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相传,汉文帝刘恒自8岁就来到晋祠一带为代王。西汉初年,汉文帝为了庆祝平定“诸吕之乱”,将这种圆滚滚的宫廷甜点分发给百姓,寓意普天同庆,并称之为“元宵”。恰逢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日,故将这一天定为“正月十五元宵节”。从此,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便流传至今,凝结成太原人独特的文化记忆。

晋祠桂花元宵经过千年传承,与当地江米结合,形成了其独有的风味。今年69岁的韩福元作为晋祠桂花元宵的代表性传承人,滚制元宵已有50余年,他们家已有五代人传承着千年晋祠桂花元宵制作技艺。

晋祠元宵滚的是传承

说起来,韩家和元宵结缘,还要追溯到其曾祖父韩国富时代。最为称道的是,其祖父韩振业与父亲韩海海在民国时期和建国初期创立“自立成”字号,专门经营元宵与烧饼的制作和销售,在晋祠一带小有名气。从小耳濡目染,韩福元自然也就将这门手艺熟稔于心。

一泡、二淘、三晾、磨米、炒作、做馅、滚制、包装……一颗地道的桂花元宵,要经过十几道工序。“以前正月里一破五,家家户户就开始磨面做元宵,由于工序繁杂,往往需要五六天才能做成。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滚"元宵的人就越来越少,而我,因为放不下这门手艺,就这么慢慢坚持了下来。”韩福元一边滚元宵一边说。

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日渐丰富,眼看着其他元宵品牌打出了名声,韩福元暗暗下定决心要将“晋祠桂花元宵”发扬光大。而他的坚守和初心也感染了两个儿子韩剑、韩伟,更有意思的是,年幼的孙子经过潜移默化竟也将元宵滚得有模有样。

晋祠元宵滚的是信念

为了打响晋祠桂花元宵这个品牌,将元宵发展成产业,韩福元开始对晋祠桂花元宵进行孜孜不倦的改良。

淘米、磨粉、配馅、滚制……在保持原有工艺的基础上,他和儿子们不断商讨研究、反复实践,在馅料上精益求精,开发出更多口感品类。目前,除了传统的芝麻馅、桂花馅、玫瑰馅等,还研发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水果馅、巧克力馅,还有更具保健养生功效的红糖陷、红豆馅、红枣馅、木糖醇馅等。

“不少老太原人要的就是这一口‘老味道’,有的人早已定居南方,仍对晋祠桂花元宵念念不忘。每年都有老顾客托人或者通过快递来买咱们的元宵。”韩福元笑着说:“咱们的料好、馅儿足,口味自然不会差。”

2017年,韩福元与晋源区制作桂花元宵的同仁协商成立了“太原市晋源区晋祠桂花元宵研究会”,被选为会长。2018年,他制作晋祠桂花元宵的工艺入选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正月十五作为北方元宵代表在央视综合频道春节特别节目隆重播出。

现在“晋祠桂花元宵传承研究会”也应运而生,韩福元已经把晋源的大多数元宵制作者联合组织起来,有规划地进行推广宣传,志在把这一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品牌叫响。“要让我们的元宵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大家都知道咱的晋祠桂花元宵!”韩福元一边将簸箩里的元宵滚得上下翻飞,一边抬头说。

[ 编辑:钱龙 ]

  • 黄河新闻网手机版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