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晋中>晋中要闻
太谷区高起点部署2021年重点工作
2021-03-08 11:46:30    来源:黄河新闻网晋中频道

黄河新闻网晋中讯(孙泰雁 阴娜)2月20日,太谷区委召开经济工作暨农村工作会议,擂动2021年经济建设的铿锵战鼓,吹响集结号,高起点部署2021年重点工作。

加快项目建设,夯实高质量高速度发展根基。

2021年,全力推进总投资55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25亿元的100个重点项目(“十四五”期间,全区谋划项目210个,总投资1130亿元)。西部以农谷路为轴线,以北洸乡、水秀镇为主体,重点建设晋中国家农高区核心区。中部是城市发展的重点区域,以县城中轴线为主轴,一体两翼总体布局,以南城区、水秀镇、白塔区、北城区为核心,向南延伸至侯城乡,向北扩展至胡村镇,重点打造精品城市。东部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区域,以南山旅游公路、孟王线为轴线,以阳邑乡、小白乡、范村镇、任村乡为主体,重点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廊带。布局五大产业集群:南部形成以广誉远为龙头的中医药产业集群;中部形成以古城开发、山西文化产业园、孟母康养城等为引领的文旅康养集群,以玛钢产业为主导的精密铸造产业集群,以智慧农机为示范的装备产业集群;西部形成以山西农谷食品加工园为标杆的农副产品加工集群。整体搭建起以南山旅游一线为尾翼,以西部农高区核心区发展、东部精密铸造园区为两翼的“大飞机”架构。实施“十百千亿”行动计划:重点推动龙城、昌鸿、广誉远、晋药、恒达、南方食品、众德天和、鑫卡耐夫、三晋碳素、腾飞碳素、10万吨肉牛全产业链、乐华等标杆性强的十亿企业,形成精密铸造、中医药、农副产品加工、装备制造、文旅康养等五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力争“十四五”末,储备投资项目达到千亿级。按照“个转企、企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的发展思路,坚持龙头企业带动,重点发现、培育引进一批“科技型小巨人”和“单打冠军”,不断壮大实体经济,为真正融入“大循环”“双循环”强能蓄势。

聚焦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建设,发挥高质量高速度发展优势。

举全区之力,用好“四大黄金政策”,聚焦“四高地一先行区”目标,高举“两面旗帜”,聚焦“十个突破”,示范十大产业集群,加快推动谷城院融合、比肩南京、赶超杨凌,打造一流的科技创新城。

创新“立”谷。在目前已先后承担了十大国家试点任务,实施33个重大项目建设,重点推进五大示范基地,引进培育了24家高新技术企业,63家龙头企业,组建十大科技创新平台,筹建三大省部共建实验室的基础上,加快推进“111”创新工程,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39个以上。建强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山西国家有机旱作农业科研和生产试验区早日获批,加快建设黄土高原特色作物优质高效生产协同创新中心,落地有机旱作农业、功能农业重点实验室,完善山西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建设。要把种业作为农业科技攻关的重点任务,紧盯“卡脖子”,开展科研攻关,继续在农业高科技方面引领山西、领先全国、跻身世界。

产业“成”谷。积极配合上级推动建立科技部、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及制度,用好省市支持晋中国家农高区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争取一批重点项目,并在农高区进行研发、试验、集成和示范。实施总投资162亿元的20个重点项目,重点推进10万吨肉牛全产业链、大北农种养循环生态农业、金砖五谷功能杂粮开发等一批标杆性项目建设,打造中科院智能农机装备、中国北方林果良种繁育、现代种业、国家骨干冷链物流等基地,培育旱垣温室、苗木花卉、山西药茶等产业园区,力争年产值达到150亿元。

人才“强”谷。加快谷城院融合发展,推动“一院一所一园区”布局建设,完善高层次人才联系服务制度,完成山西农大(省农科院)园艺学院、农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3个学院落地农谷或联合办学。依托乡村调查研究院,集聚创新创业团队50个以上,年输出新品种、新技术100项以上,继续培育2万名现代职业农民,打造涉农领域人才集聚平台。

开放“活”谷。按照“市场化办会办展”要求,办好第四届中国乡村振兴(太谷)论坛、第七届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加强农产品物流运输通道建设,争取中国(山西)自贸区太谷片区获批,让更多山西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改革“兴”谷。争取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获批、阳邑小镇列为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继续推进农技农经农机“三支队伍”改革,推进农机服务联盟市场化,争取在农谷开展进口农机具补贴试点。全力支持神农科技集团对农高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运营,推进“神农、农大、农高区”三农合一农,实现“四双一引领”(双优:优体制、优布局;双聚:聚平台、聚人才;双引:引龙头、引项目;双兴:兴产业、兴人气;引领全省现代农业发展)。

优先“三农”发展,巩固高质量高速度发展成果。

发展“特”“优”农业,让太谷农业更强。把保耕稳粮作为农业发展的根本前提,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守住43万亩耕地红线,稳定1.9亿公斤粮食总产量,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治“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巩固脱贫区域有机旱作产业基础,持续实施现有5000亩封闭片区、1.5万亩有机旱作转换期项目,加快有机基地认证工作,逐渐实现山区有机旱作产业全覆盖。建设2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立1个农谷省级智慧化农机综合示范基地,建立1000亩长期稳定高标准的规模化生产示范基地,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9460亩。继续壮大四大主导产业,设施蔬菜方面,继续新建和改造高标准节能日光温室和集约化蔬菜育苗场,旱垣温室、玻璃温室、冷链加工等配套设施;干鲜果方面,改造老果园面积8400亩,建设1条果品智能化分选包装线,建设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苗木花卉方面,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提升产业附加值,推动苗木培育向“园艺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畜牧养殖方面,融合产学研、政校企等畜牧业发展模式,组建太谷区生猪产业技术协作联盟、实施晋汾白猪种猪场扩建项目、发展生猪家庭牧场、开辟畜产品销售网络,继续推进大北农现代种猪园区和东方希望现代育肥园区,建设太谷区生猪养殖机械生产企业工程和国家级生猪交易市场。大力培育壮大十大产业集群,支持饮品(药茶)、肉制品(猪肉、鸡肉)、功能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产业集群发展;打造省市级龙头企业,培育产业联合体,打响功能农产品品牌,力争全年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5个,力争制定修订省级农业地方标准12项;探索建立家庭农场联盟,积极打造农业科技现代化示范区。打好“乡村文化+旅游”组合拳,打造开发东庄沟、浒泊沟以及古堡古寨等一批景点,实现“一乡一特色、一乡一品牌”,大力实施“后尾箱工程”,让山上养的、地里种的、树上结的农副产品,转化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真金白银。

加大乡村建设,让太谷农村更美。强化县域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促进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深度融合。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四好农村路”建设,全面提升乡村水、电、路、气、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水平。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实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项目。继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纵深推进“三大完善、三大提升、五大革命”,改造农村户厕3000座,对4个村进行第二批乡村振兴示范廊带建设和人居环境改造。继续开展文明乡镇、村创建工作,继续开展农村(社区)乡风文明“十个一”行动等活动,不断推动新思想落地生根。全面推广以范村镇闫村为代表的德治、自治、法治“三治”融合新模式,加强基层治理,真正将广大乡村打造成为干净、整洁、舒适、美观、和谐的绿色生态家园。

深化农村改革,让太谷农民更富。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村集体经济组织规范运行。深入开展农村集体债务化解、农民持有集体资产股份继承和有偿退出等试点工作。推进“五地一产”入市改革提质增效,全面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合同专项清理整治工作,继续打造农村金融支农先行区,进一步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和融资担保机制,继续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试点工作。推进“三支队伍”改革,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招聘一批特聘防疫专员。继续抓农机新技术推广示范工作,推进主要粮食作物和非粮类主要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土地托管”各项工作,通过规模化经营,实现全程托管目标达到3万亩。围绕“智慧农机”,全力推进深松整地作业和旱作农业技术集成配套试验示范区建设。

推进生态建设,绘制高质量高速度发展底色。

深入践行“两山理论”,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推进能源革命、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统筹起来,实现产业与环境同步提升、经济与生态良性互动。

狠抓污染防治。持续提升空气质量,加大工业企业污染防治,加快集中供热改造,推动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加大高排放车辆和扬尘管控,禁煤区内散煤彻底清零,让太谷的天更蓝。统筹“三水”(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协同共治,坚持污染减排与生态增容两线同步推进,加大关井压采力度,充分利用地表水,减少地下水开采,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持续加大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力度,狠抓工业污染防治,推进农村污水治理,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再生水利用率,让太谷的水更清。推进土壤和地下水协同治理,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稳妥推进土壤环境保护和治理。坚持“三化”(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推进大宗固废循环利用,实施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严厉打击涉危险废物环境违法行为,让太谷的土更净。强化环评、排污许可审批服务。严把项目环境准入关,严禁“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排放、资源型)项目,严格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淘汰落后产能产品项目,让太谷的生态环境质量更好。

统筹生态修复。继续打造七彩南山,通过依山傍林的景观效应,塑造绿色生态空间,增强生态服务功能,大力发展林旅融合。持续推进咸阳河河道治理连通工程,从根本上解决汛期隐患问题,切实保障城区和河道下游群众生命及财产安全。系统推进乌马河生态廊道治理工程,打造城区“后花园”。完善“三水库”节水配套工程。开工建设庞庄灌区、郭堡水库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实现东山供水太谷小水网侯城灌区、南山水库完工验收,实施南山水库下游地下水超采区水源置换工程。打造生态水利旅游风景区,实现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实施全域增绿。秉持“绿色是太谷的底色,生态是太谷的语言”的理念,让“绿化”“彩化”和“财化”在金谷大地得到充分展现。实施“彩绘大地、绿美山河”工程,实施万亩国省造林、抚育任务和乌马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与绿色发展项目,继续实施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加快老旧苗木园区升级提档。做好南山旅游道路、108国道、农谷路、龙城高速两侧等道路绿化工程,高质量打造好集乡村特色景观、产业观光景观、林旅体验景观于一体的休闲特色文化景观道路。营造“绿茵覆盖、花团锦簇”的城市园林环境。不断优化绿地布局,开展微景观、口袋公园、路口游园建设,全力推进箕城西街西延伸段生态环境提升工程、凤仪街东延伸绿化工程、侯东线绿化工程,完成广誉远市政公园建设项目,加快形成功能完善、分布均衡、环境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构建产城互动、景城共生、文城融合的现代化精品新城。

构建绿色环保生活。牢固树立绿色生产理念,推进节能环保改造,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进资源节约集约、综合利用,同时积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宣传形式,普及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真正做到让绿色生活的理念家喻户晓,倡导公众选择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形成崇尚节约、合理消费与绿色环保的社会风尚。今年7月1日前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

打造精品城市,彰显高质量高速度发展风采。

全力实施总投资68亿元,年度投资26亿元的24个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四化同步”,建设充满创新活力、富有魅力,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

做好城市规划设计。以撤县设区和自贸区建设为契机,主动对接太原都市区和晋中市主城区,推动交通、产业、教育、文化的全面深度融合,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内涵,增强城市承载带动能力。进一步推进“北拓、东融、南优、西联、中强”的建设步伐。“北拓”是指以太谷孟母养生基地、文化产业园及乌马河滨河公园建设为基础,布局康养板块和商务板块,强化南北主轴,建设人居典范,拓展北部城市发展空间。“东融”是以山西农业大学为龙头,连接太谷东站,加快“谷城院”融合。“南优”是指在现有优质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优化的基础上,强化功能配套、内涵式发展,更新优化居住功能。“西联”是依托太谷西站和农谷大道等优势交通条件,加快建设农高区核心区,拓展太谷城市门户空间。“中强”是指强化太谷老城的保护与延承,整理城市轴线,控制建筑风貌及建筑高度,整治修缮老城空间,构建太谷特色的文化承载体系,成为城市文化展示的中心。形成“一主、一带、两轴、三中心、五片区”的中心城区城市结构。“一主”是以古城为中心的文化展示中心及城市活力发展中心;“一带”是沿乌马河的城市生态景观带及健康养生文化产业带;“两轴”是以太太路为主轴加快城市向北发展,东西以箕城街为横轴加快城市发展向西发展;“三中心”分别为老城文化中心、以山西农大为主的教育科研中心、城北文化养生中心;“五片区”是以老城及铁路等为界,将城区划分为5个功能片区(城中老城历史文化组团、城北新城文化及商务片区、城东科研发展片区、城西高铁新城片区和城南综合居住片区),加快构建十二片区。

建设现代文明城市。构建大路网。构筑以国省道、主要县道及干线为骨架,密集的农村公路为基础的区域路网,启动山西农大——广誉远中医药文化产业园,滨河北路东延、西延工程、南山旅游公路支线联通建设项目;推动南山旅游公路、农谷大道南延工程、农谷路、凤仪街东延、箕城街西延祁县段道路建设工程全面建成通车。铺排完成“四好农村路”、乡镇通三级公路、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改造等项目。实现城市、乡村内外循环联通闭环,城市和产业发展基础路网格局基本成型。强化城市大管网。启动集中供热“三源一网”建设改造工程、城区地下管网综合普查及详细提档规划工程,系统增强城市防洪排涝、供暖供气能力。完成胡村、范村建制镇污水收集管网及处理设施建设工程,第三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管网及中水回用工程,推动区域功能短板明显改善。搭建城市大电网。全力推动太谷110千伏、220千伏变电站3号主变扩建项目,彻底解决城市用电难题。织密城市供气网。坚持绿色环保理念,依托国新能源,逐步实施全区供气全覆盖。完善城市大水网。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和太平洋建设集团合作,同时提升改造庞庄集中供水工程,逐步解决城市供水压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串联城市主要居住区,乌马河、城市公园等绿化带,家家利、安泰、御锦超市等大型商贸文体娱乐设施等重要场所,形成集教育、医疗、养老、休闲、娱乐为一体的15分钟生活圈。涵养城市文化品质。保护并利用好以太谷古城、 孟母文化园为核心,多类型、多时空并存的文化资源,构建“一带连双核、多点增活力”的文化承载体系,让城市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提升城市人文素养。倡导开放包容精神理念,用开放的心态、开明的眼界、开阔的胸怀,不断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氛围,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依托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中心,引导市民崇德向善,摒弃陈规陋习,不断提升市民素质,营造人人争做文明市民的良好氛围。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塑造城市基本风貌,积极打造龙城高速出口、农谷大道南延、东站广场等城市主题雕塑,适时启动古城南广场、中轴线通道工程,积极开展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力争古城保护开发项目年内启动。延伸巩固“国家卫生城镇”创建成果和“爱国卫生季”活动成果,深化完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延伸30%的乡镇实施城市提档升级攻坚行动,打造一批产业小镇、创意小镇、康养小镇、文旅小镇,全面增强镇区吸附力。深入推进“三零”单位创建,构建“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城市治理新格局;用好“五部联勤”,推进城市现代化治理;充分吸纳社会力量,拓展城市志愿服务,营造“城市管理、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新建5G基站300个,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基本实现各类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打造集智慧政务、智慧农业、智慧旅游、智慧康养、智慧警务、智慧城管于一体的智慧太谷城市管理模式。

深化改革开放,激发高质量高速度发展活力。

用好改革关键一招,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激活经济发展活力,促进区域高质量高速度发展。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制度,做好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衔接,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半篇文章”。加快推进标准地、农业水价、农村集体债务化解试点、进口农机具补贴试点、金融支农先行区改革试点等重点改革。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全面推进能源革命,促进能源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变,向中高端转变,向创新驱动转变。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发挥好太谷中学教育集团旗舰引领作用,确保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全省持续领先。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

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精准对接“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强与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世界先进科技农业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瞄准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面向功能食品、商贸物流、机械制造等领域实施精准招商。鼓励企业参与“山西品牌丝路行”“山西品牌中华行”和山西“千企百展”行动计划等活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推进外贸企业孵化器建设,大力培育外贸主体。全面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循环,以提升产业层次和产品档次为核心,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全力改善民生,释放高质量高速度发展红利。

坚持民生是最大的政绩,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一老一小一青壮”抓好民生,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提升教育水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办学模式两大省级改革试点,深入推进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深度激发校长职级制改革和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效能,不断增强教育总体实力。调整优化教育布局,加快中学向城区集聚,小学向乡镇集中,确保太(金)谷中学、太谷三幼、北城幼儿园建成投入使用,完成太谷五中、东关小学整体搬迁,加快南关小学、二幼总园项目建设,尽快启动太谷中学附属学校建设项目,科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软件设施建设,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加强职业中学全国“1+X”证书制度试点建设,打造智慧校园和中华职教品牌校。不断加强特殊教育投入保障,提升特殊教育发展水平。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合理设置教育督导机构,初步构建具有太谷特色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打造区级“名校长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学科工作室”,推广“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同步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教研新模式,构建“全市全面领先、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现代化教育强区。

完善社会保障。扎实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实施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全民医保参保覆盖率,不断提升医疗保障能力。进一步深化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构建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上下贯通、管理一体、责任共担、利益共享、运转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新秩序,满足群众医疗卫生健康新需求。持续加强基层服务建设,加快中医院项目建设进度。进一步健全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紧紧抓住“十四五”关键窗口期,加快构建与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形成以居家社区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提高孟母养生健康城入住率,打响“康养太谷”品牌。

促进充分就业。坚持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深入实施“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做好全区职业技能等级评价试点工作,落实技能人才评价改革制度,完成2万名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支持大学生创业园开展创业培训,完成3000人次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创业培训。抓好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多渠道高水平就业。

建设平安太谷。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推动全区安全生产形势向上向好;持续深化“三治三零”创建,深入开展违法犯罪打击整治专项行动,提升社会治安整体水平;从严从实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新时代政法铁军,不断强化法治服务保障,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太谷、法治太谷。

[ 编辑:梁美萍 ]

  • 黄河新闻网手机版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