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晋中>晋中要闻
榆次区以改革创新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1-06-18 09:08:32    来源:黄河新闻网晋中频道

蓄势扬帆奋楫中流 凝心聚力再谱新篇

奥莱夜景

黄河新闻网晋中讯(马耀庭 刘红英 张健 温建伟)处在历史交汇节点,越是要切准时代脉搏和前进方向。榆次区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擘画“十四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蓝图,在服务大局上求实效,在亮出“名片”上求突破,奋力谱写新时代赶超跨越新篇章。

优化营商环境 助力项目建设“加速度”

重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重大项目的顺利推进,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榆次区重大项目的快速推进,得益于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大胆推进一系列创新改革,大力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整治。

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围绕“六最”营商环境,全面推进“放管服效”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调整窗口设置,开展“一窗分类综合受理”改革,全面实现“一窗通办”、集成服务,把环节压缩到最简,让办事人最多跑一次,实现了全市首家网上预审。晋宏建筑材料有限公司的免烧砖生产线项目负责人讲道:“我们得到政府和部门的大力支持,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4个基地、6个项目手续齐全,已经投产使用,这得益于咱们网络平台简洁、简便、快捷的手续办理通道。”

持续推进简政放权。以大幅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积极推进审批服务事项集中办理、深入推进审批服务标准化作为先手棋的同时,榆次区不断提高服务效能,优化政务服务体验,完善了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假日服务等举措,为重大项目开辟“特事特办、绿色通道”服务。小西沟文化康养小镇落户榆次后,多次组织自然资源、住建、环保等审批部门主动为企业上门服务,协调解决影响项目进度的问题。

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榆次区建立领导联系服务民营企业制度,把扶持民营企业发展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来抓。区四套班子领导实行重点项目包干制度,定期下基层调研,听取企业运营工作报告,了解项目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反复研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近年来,累计实施重点工程147个,完成投资607.2亿元,签约招商项目105个,总投资1130亿元,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得天缘生态养殖循环园区、中广核光伏等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地、快速推进,为高质量转型发展蓄势赋能。

榆次把改革的重点放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坚持问题导向,刀刃向内,着力卸下民营企业背负的“包袱”,让民营企业放开手脚谋发展,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

扮亮“两条廊带” 蹚出乡村振兴“榆次路径”

在榆次这片希望的农村田野上,到处可以看到成片的现代化农业基地,漂亮的农家别墅,还有充满希望的农民,一个个美丽乡村正在广袤的三晋大地上逐步涌现。

2019年以来,榆次区围绕“建设全省乡村振兴先行区”的总体目标,高标准建成87公里百里乡村振兴示范廊带,覆盖7个乡镇,途经9个示范村、11个重点村以及沿线的生态庄园、特色种植等农业企业,引深打造53.6公里百里蔬果田园文化体验廊带,集优质果品、休闲观光、文体创意、乡村体验于一体,串珠成链,连线成片,提升带动美丽乡村多点开花、农业经济不断壮大、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成为省市乡村振兴典型样板。东赵乡后沟村引进山西振鹏置业有限公司,以新思路、新举措、新模式,亮农耕品牌,做乡愁文章,打古韵特色,通过产权置换,用114套别墅式的小二楼置换了旧村86个院落的宅基地使用权,通过“腾笼换鸟”,对旧院落进行修复保护,开发“乡愁”产业;乌金山镇后沟村打造党建美、村庄美、产业美、乡风美、治理美、机制美“六美乡村”,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使土地资源从固化走向流通,实现了全村土地翻了一番,先后引进了天地祥和合作社、希尔斯双语学校、宏艺康乐田园综合体等,成功创建为全省首批乡村旅游示范村。

在乡村振兴“两条廊带”建设中,无论是乡愁古韵,还是产村融合;无论是特色产业,还是生态庄园,每一个村、每一个点、每一段路,都展示了在实施乡村振兴伟大战略中的榆次方略、榆次路径和榆次答案。

乌金山镇后沟村新貌

做好生态文章 建设宜居宜业“绿色之城”

近年来,榆次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打响了生态环境治理攻坚战,用坚强的决心、持久的恒心,拂去大地的蒙尘,再造碧水的清澈,赢得天空的湛蓝,为今天、为未来打造出天蓝、水绿、山青的生态美景。

关键时刻打响生态保卫战。面对生态环境的巨大挑战,榆次区委、区政府把修复生态摆在了关乎发展未来、民生福祉的高度,以最坚决的态度和最有力的措施,全面打响了“治山、治水、治土”保卫战,在减少燃煤锅炉、增加清洁能源“两篇文章”上下功夫,先后完成128个村、7.71万户、1432万平方米的清洁供暖热源替代工程,实现了市城区和城乡接合部清洁取暖全覆盖,“榆次蓝”渐成常态;实施了修文工业基地污水处理站、黑臭水体整治工程,17座农村污水处理站建成投用,38个村接入城市污水管网,潇河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大力强化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医疗废物排查整治,全面推进危险废物电子申报和危险废物转移使用电子转移联单,将土壤污染风险隐患排查和自行监测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确保了全区土壤环境的好转。

见缝插绿誓将林阴遍魏榆。随着美丽乡村由一个个“盆景”变成一道道“风景”,城里人的休闲生活更丰富了,农民增收的渠道也更多了。近年来,榆次区积极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工程,抓好四旁绿化、村庄绿化、庭院绿化和公共场所绿化,在乡村振兴示范廊带建设中,建成“四好农村路”479.5公里,配合晋中市打造94公里环城旅游绿道,串联起乌金山森林公园、后沟、小西沟、黄土农言、老西醋博园等5家A级景区,打造乡村旅游生态观光带,县道西南线(西墕—南田)推选成为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拓宽了道路的服务功能,逐步形成了服务乡村休闲旅游的路网循环系统,一个个乡村,随着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的全面完成,新居掩映于绿树花草之中,基础配套设施完善,生活越来越便利,村民喜笑颜开。特别是东阳镇承接了全区唯一“创建国家卫生镇”“美丽乡村”“智慧小镇”“美丽人家”四合一项目,区镇村三级配合抓建设,成功从美丽乡村升级为美丽城镇。截至目前,榆次区已建成3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个省级人居环境示范村。

夯实民生之基 绘就惠民乐民“幸福底色”

近年来,榆次区把“人民至上”的理念落实到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的民生保障工作中,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推进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的统筹协调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社会保障,关系着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福祉,榆次区打好政策“组合拳”,坚决落实各项保障政策,围绕“人人持证、技能社会”目标,实施“春风行动”,积极援企稳岗,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一企一策”,“一对一”主动帮助企业解决复工复产中遇到的问题,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帮助企业复工复产,全方位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5年来,新增城镇就业3.4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此外,榆次区不断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力度,应保尽保、应扶尽扶,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加至21.4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

疫情防控,是一场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严峻斗争,榆次区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特别是2021年1月份,全区上下冷静有效应对河北疫情输入,建立24小时应急指挥体系,分区分级、因时因地动态调整防控策略,率先对高村及周边区域实行全封闭管理,用3天时间顺利完成77.3万人的全区历史上最大规模核酸检测,累计开展核酸检测90余万人次,率先在全省运用“大数据+网格化”精准排查模式,及时接收处理推送信息20余万条,有效遏制了疫情输入扩散,展现了非常时期的榆次担当。

教育寄托着每个家庭的希望,不仅关乎国家发展大计,更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榆次区以优质均衡发展和全面提高质量为抓手,加强优质资源配置,每年至少投入1亿元以上用于学校基础建设,乡镇公办幼儿园全覆盖,羊毫街小学、榆次九中、城西小学等一批新建学校如雨后春笋,5年来,9所新改扩建学校投入使用。全力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高标准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及县管校聘改革走在全市前列,全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初中三年巩固率以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均达100%,为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

织就农村路网 驶入小康发展“快车道”

榆次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榆次区加大投入,创新模式,持续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不断把区位交通优势转化为榆次发展的最大优势。

“四好农村路”项目实施3年来,在全省率先引入PPP模式,投资10亿元建成“四好农村路”562.5公里,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227公里,是全市唯一的 “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为助推全区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是打通产业兴旺的“致富路”。以交通促产业,高标准建成87公里乡村振兴示范廊带、53.6公里百里蔬果田园文化体验廊带 ,修建23公里有机旱作农业产业园区道路,推动了得天缘、林果丰、青青果业等一批现代农业产业蓬勃发展。

二是打通生态亮丽的“旅游路”。 配合晋中市打造94公里环城旅游绿道,串联起乌金山森林公园、后沟、小西沟、黄土农言、老西醋博园等5家A级景区,打造乡村旅游生态观光带,县道西南线(西墕—南田)推选成为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

三是打通舒适整洁的“幸福路”。摸索建立边坡整形、立面美化、路域一体等“九个创新”生态养护办法,成为全省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开展沿线环境整治,实施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彻底解决“脏、乱、差”现象,先后建成了乌金山后沟、北田张胡等美丽宜居乡村,培育了一大批示范引领典型。

四是打通客货运输的“便捷路”。率先建成区域循环网、乡镇循环网和村村连通网三级网络,采取日常班线、预约公车和微循环班线相结合模式,解决边远、偏僻村落农民出行难问题,实现全区208个行政村公交全覆盖。完成235个村级物流网点建设,实现千人以上建制村物流节点全覆盖。

 

[ 编辑:艺伟 ]

  • 黄河新闻网手机版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