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黄河专题>同心奔小康>
【走进乡村看小康】半沟村:红薯“红” 日子“火”
2021-12-06 08:09:20    来源:山西日报

“种了四亩红薯,收成不错,一亩地有四五千斤,总共收了1.5万多斤,卖得也不错,每斤三块多。”初冬时节,位于太行山腹地的平定县巨城镇半沟村,村民陈德秀开心地说。

和之前不同,通过网络直播,今年陈德秀家的红薯走向大江南北。互联网经济的兴起,让这个太行山深处的小村,和世界拉得更近。

这一天是11月8日,距离一年一度的半沟红薯文化节越来越近。在半沟村,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

平定县巨城镇半沟村,常住人口512人,村里坡地多、土壤含沙多,种植条件差,是一个典型的“地上没抓的,地下没挖的”纯农业小山村。虽然现在村民们靠种红薯走上了致富道路,但其实他们也经历过“种之无益、弃之可惜”的尴尬境地。

“过去都是小打小闹,不敢多种。唯一的销路就是上阳泉市里卖生红薯。路途遥远不说,沿街叫卖,辛苦自不必说,年份好了能解决温饱问题,年份不好了,对温饱问题还发愁了。”陈德秀说。

红薯销售搭上互联网的快车,放在之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酒香也怕巷子深,销售难一直是半沟红薯发展的难题。”半沟村联村党委书记陈培银说,“2015年、2016年的时候,我们的红薯只能卖到五六毛一斤,当时村里交通也不便利,村民们都是肩扛手提到城里去卖,有搭三轮车的,有搭公交车的。因为辛苦,种植积极性自然不高。”

富硒沙土地,日照时间长,半沟村种红薯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何让农户们有信心,让这个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成为脱贫致富好项目,是村里当时最大的难题。

种子做脱毒,提升品质;土壤做改良,提升产量;市场做推广,提升知名度……多项措施的推进过程虽然有些艰难,却也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村里先后成立了红薯专业种植合作社,注册了“半沟”红薯商标,连续举办了几届红薯文化节,一套“组合拳”下来,终于让“半沟”红薯“红”了起来,村民们种植的积极性高涨。这时,村里又不满足于简单的种植销售了,开始延伸产业链——

在村民陈晶家中,红薯整齐摆放堆满了半个窑洞。从1991年开始,推着小车在市区卖烤红薯,一干就是几十年。“我们村以红薯产业为龙头,不仅种红薯还育红薯苗,仅育红薯苗这一项,我们村每年收入在50万元左右。现在我们(阳泉)全市周边的红薯种植户的红薯苗都出自我们半沟村。”老陈一脸自豪。

现在,半沟村红薯种植面积达1100多亩,年产量达150万公斤,红薯产业纯收入近500万元,人均收入达1.1万元。从早期卖生红薯,逐步发展到红薯育苗、烤红薯、卖红薯盆景以及红薯面、红薯粉的加工。“半沟”红薯不仅为村民带来了幸福生活,而且成功申报了无公害农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成为山西省级有机旱作农业示范片。“半沟”红薯走出了一条集种植、育苗、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路子。

为更好地推介“半沟”红薯品牌,宣传“半沟”红薯的营养价值,倡导健康的饮食文化,从2016年起,“半沟”红薯开启了“文化+”营销模式,连续几年在“双11”举办半沟红薯文化节。通过歌曲、舞蹈、说唱等广泛宣传“半沟”红薯,组织营养学专家现身说法,介绍红薯的营养价值和食用方法,并通过互联网现场直播,从卖“红薯品牌”到传播“红薯文化”,“半沟”红薯声名远播。

因为看到村里红薯产业发展势头好而返乡的大学生张海琴,这两年琢磨上了“新玩意”。

“品相好的红薯都卖了,品相不好的只能自己吃。怎么能提升一下经济价值和延伸一下这个产业链?网上看那个红薯盆景效果不错,后来我就在朋友圈发了一些红薯盆景样品,没想到预订的人挺多。”张海琴说。

在半沟村,像这样的“新玩意”,如今越来越多。

“半沟”红薯的产业链不断延伸,知名度越叫越响。为此,阳泉市专门制定了红薯产业带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在平定县巨城镇周边打造商品薯基地3万亩,积极引进5个新优红薯品种进行改良,并成功申报了无公害农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半沟周边7个村培育种植,扩大种植规模,实现了从“一个半沟村”到“七个半沟村”的扩容。半沟村不仅成为山西省级有机旱作农业示范片,而且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半沟”红薯带来幸福生活,也让陈培银信心满满,他告诉记者,“十四五”时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期,也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期。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持续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和关键,找准优势、抓住特色,加快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增收空间,半沟人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记者 白雪峰)

[编辑:裴芬芬]

  • 黄河新闻网手机版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