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隔: 自动刷新  手动刷新
【海峡两岸神农炎帝农耕文化展八天实现交易额120余万】:

黄河新闻网晋城讯 5月21日,为期八天的“海峡两岸神农炎帝农耕文化展”在中小企业创业园落幕。据统计,会展期间累计接待客流量超万人,实现交易额120余万元。

“海峡两岸神农炎帝农耕文化展”是由市委宣传部、市农委、质监局、中小企业局、东城办事处联合主办,会展本着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原则,结合高平工农业产品特色,分为文化创意产品展、特色农副产品展、特色小吃展、名优产品展、地方文艺活动等五部分,约154家企业前来参展。

记者走进前来参展的吉利尔潞绸文化展,琳琅满目的潞绸展品和做工精美的蚕丝套件总是让人爱不释手。和工作人员谈起这几天的销售情况时,她一脸兴奋的说:“这几天前来参观和购买的台湾同胞和游客特别多,其中一位台湾同胞特别喜欢潞绸商品,一次销售就达到数万元。”

据会展负责人介绍,“会展期间,前来参观、选购的人群络绎不绝,其中,富有高平特色的手工艺品、农副产品最能博得台湾同胞和游客的青睐,最高峰时日销售额达到了数十万元。”(张姣 李金莎 图片来源:高平信息中心)

[05-25 08:38]
【丙申年山西高平拜祖神农炎帝文】:

维公元2016年5月14日,岁次丙申,四月初八,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张希清,谨偕海峡两岸各界代表,敬呈五谷三牲,时馐素果,拜祭于中华人文始祖神农炎帝之灵前,其辞曰: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泱泱丹水,莽莽太行。

惟我始祖,神农炎帝;肇启农耕,泽被八荒。

始作耒耜,教民耕作;种植五谷,治麻为裳。

抟土作陶,器具齐备;遍尝百草,祛疾疗伤。

相地以居,筑室构堂;日中为市,贸易乃昌。

削桐为琴,乐奏宫商。帝德隆盛,万古流芳。

巍巍炎陵,整饬一新;今当圣诞,祈福炎皇。

佑我高平,转型升级;先走一步,民富市强。

福佑中华,改革开放;创新创业,实干兴邦。

依法治国,民本至上;和平和睦,全面小康。

炎黄子孙,同宗同祖;海峡两岸,骨肉情长。

问祖炎帝,寻根高平;顶礼膜拜,诚上心香。

同心戮力,振兴中华;再创伟业,共铸辉煌。

念兹在兹,伏惟尚飨!

[05-16 15:22]
【海峡两岸神农炎帝经贸洽谈招商推介会引资80多亿】:

黄河新闻网晋城讯(记者 杨丽丽)5月15日上午,海峡两岸神农炎帝经贸洽谈招商推介会召开。共达成合作项目15个,投资总额达80.66亿元。

晋城市委书记张九萍、市长刘润民参加推介会,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武宏文致欢迎词,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荣誉会长丁鲲华致辞。

推介会上,高平市签约项目9个,总投资51.36亿元,包括高平市20兆瓦光伏发电扶贫项目、高平市20兆瓦食用菌车间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高平市40万吨大口径球磨铸管建设项目、高平市神农云仓电子商务物流园区项目、高平市南城新城建设项目、高平市炎帝文华苑项目、高平市海瓷金石博物馆项目、高平市新建路南延项目、高平市晋台观光农业学院共建项目等。其他县区签约项目6个,分别为: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游戏娱乐与数字内容产业基地项目、城区怀覃里步行街项目、泽州县周村镇杨山旅游开发项目、阳城县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项目、陵川县3*10MW光伏发电项目和沁水县庙沟地块限价商品房项目。

武宏文在欢迎词中说,举办山西高平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不仅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守护炎黄子孙精神家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为我们加强两岸合作交流、促进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一次极好的机遇。希望各位来宾和朋友在晋城期间能够尽情领略晋城人文的深厚底蕴,尽情欣赏晋城山水的无限风光,尽情感受现代晋城的蓬勃活力。竭诚欢迎大家投资晋城,建设晋城,在这块神农炎帝躬耕劳作、繁衍生息的热土上,共携友谊之手,共创美好未来。

丁鲲华在致辞中表示,海峡两岸神农炎帝经贸洽谈会为台商与内地各位商界朋友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相识相知、投资兴业、合作共赢的大舞台。晋城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好地方,境内区位优势明显、矿产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园区载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资本加速向这里流动,成为中部地区一块投资的宝地、创业的乐园。希望各位商业精英能够更深地去了解晋城、感悟晋城、选择晋城,在这里能够寻求到更多的合作机遇,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推介会上,晋城市和六县(市、区)还将各自的优势重点项目向台湾客商做了路演。

[05-16 08:30]
【梅杏竞辉 “炎帝故里醉乡音”】:

黄河新闻网晋城讯(记者 尚东霞)梆声晋韵,余音绕梁。5朵“梅花”、8朵“杏花”登台献艺,同场竞辉。5月14日晚,“炎帝故里醉乡音”专场晚会在晋城市歌舞剧院琚颐睦剧场举行,参加海峡两岸神农炎帝农耕文化研讨会和海峡两岸同胞炎帝故里民间拜祖典礼的专家嘉宾、台湾同胞,尽情享受了一场独具晋城特色的艺术盛宴。

“炎帝故里醉乡音”专场晚会共七个节目。由晋城市群艺馆太行风八音艺术团、市上党戏剧研究院、市上党梆子剧院有限公司、高平市科兴文艺演出有限公司演出。5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张保平、吴国华、张爱珍、陈素琴、杜建萍和山西省“杏花奖”8位得主成静云、陈树涛、王淑琴、王爱果、李丹、邱亚萍、郑俊强、赵德红联袂登台献唱,组成豪华阵容,梅杏争艳,群星闪耀。

晚会萃取了最具晋城地域文化特色的上党八音会、上党梆子、上党二黄、高平鼓书、上党鼓乐的精华曲目。8点50分,开场曲上党八音会《庆丰收》拉开了晚会的序幕,锣鼓、唢呐、板镲响起,高亢激昂、热烈奔放,主奏陈小宁等极富激情的表演迅速点燃了现场观众的情绪。随后,成静云、王淑琴等表演了上党梆子《大登殿》选段,张爱珍、杜建萍领衔表演了上党二黄《打金枝》选段,张保平、吴国华、郭孝明等表演了上党梆子《千秋长平》选段,陈素琴压轴表演了上党梆子《梁红玉》选段,“梅花”“杏花”倾情出演,把上党梆子的声腔艺术和唱念做打发挥到了极致。值得一提的是,晚会特邀赵伟表演了由著名作家赵树理作词的高平鼓书《谷子好》,赢得阵阵喝彩;上党鼓乐《沸腾的土地》节奏欢快,带来了丰收的喜悦,现场掌声不断。整场晚会老中青结合,文武戏全活儿,尽情展现了上党戏剧文化的博大精深与风采风貌,观众听得如痴如醉。

现场观剧的台湾同胞纷纷用相机、手机拍照摄像,希望把炎帝故里独特的文化带回去,与家人亲朋分享。其中一位台胞表示,他在台北听过作曲家王西麟的作品,把上党梆子艺术揉和到交响乐中,在晚宴现场听过他“业余版”的上党梆子《四郎探母》,从此这种戏曲就深深萦怀,今天在炎帝故里听到这么精彩的上党梆子,真是三生有幸!

[05-15 07:12]
【海峡两岸神农炎帝农耕文化研讨会在晋城召开】:

黄河新闻网晋城讯(记者 尚东霞 宋岳廷)寻根溯源念祖德,仰祖怀宗话同根。5月14日下午,“问祖炎帝  寻根高平”海峡两岸神农炎帝农耕文化研讨会在山西晋城召开。新党主席郁慕明,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副主任龙明彪,省委副书记楼阳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胡苏平出席会议,省政协副主席姜新文主持研讨会。

楼阳生代表省委、省政府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说,血脉永相连,骨肉倍相亲。海峡两岸有着共同的先祖、共同的根脉、共同的文化基因。举办这次神农炎帝民间拜祖和文化研讨活动,就是要通过传承、弘扬炎帝文化,增强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增强手足之间的血脉联系,携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共同努力。他强调,山西历来高度重视晋台之间的交流合作,这次活动使晋台两地加深了了解、增进了感情,为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发展提供了新的重要平台。山西将一如既往地为晋台合作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他欢迎更多的台湾同胞来山西寻根谒祖、文化体验、观光旅游、休闲养生、考察投资、寻找商机,以文化心连心、以经济手牵手,促进海峡两岸、晋台两地并肩发展,共圆“中国梦”。

会上,台湾三重市原市长、三重先啬宫董事长李乾龙,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历史学部主任、学部委员刘庆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学部委员王震中和晋城市委书记张九萍分别作主旨演讲,他们围绕炎帝农耕文化,旁征博引、各抒己见,为深度研究和开发炎帝文化资源,打造炎帝文化品牌,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郁慕明在讲话中提到,海峡两岸同胞都是炎黄子孙,血脉相连,骨肉相亲。每一名炎黄子孙都要认祖,认祖才会想到拜祖,拜祖才会想到寻根。举办此次活动就是要寻根问祖,传承与弘扬神农炎帝文化,从文化的角度追求两岸的和平与发展,给下一代带来和平与和谐,带来幸福快乐的生活。

龙明彪在讲话中说,神农炎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两岸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财富。此次研讨会以高平炎帝故里为依托,加强神农炎帝文化的学术研讨,对传承和保护神农炎帝文化,扩大晋台各领域的交流,凝聚两岸同胞的感情,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他希望台湾同胞能够充分发挥各自影响,共同传承神农炎帝精神,实现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

台胞代表、部分省市炎帝文化研究机构代表、两岸炎帝文化专家学者和晋城市干部群众代表等参加研讨会。

研讨会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等单位主办。

[05-15 06:54]
【海峡两岸同胞在山西高平拜祖神农炎帝】:

黄河新闻网晋城讯(记者 尚东霞 宋岳廷)“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泱泱丹水,莽莽太行。惟我始祖,神农炎帝;肇启农耕,泽被八荒……”5月14日上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希清在山西省高平市神农镇修葺一新的炎帝陵广场恭读拜祖文,1000余名台湾同胞在纷纷细雨中与当地各界人士共襄盛典,一起拜谒中华始祖神农炎帝。

新党主席郁慕明,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副主任龙明彪,台湾中华民族团结协会理事长夏瀛洲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丙申年海峡两岸同胞炎帝故里民间拜祖典礼。省委副书记楼阳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胡苏平,省政协副主席姜新文等省领导出席。

当日上午,炎帝陵广场炎帝大殿在雨中显得更加雄伟壮观。9时30分,3000余名拜谒人员在三面印有“中华始祖神农炎帝”字样的彩旗引领下,随着舞龙舞狮队、八音会队、銮仪队和炎帝神轿,庄重肃穆地走过祭祀大道,穿过山门、始祖殿、缓缓进入炎帝大殿前的祭祀广场。来自台湾的32座宫庙代表向炎帝大殿敬献了牌匾,表达了内心的认同和敬仰。

上午9时50分,典礼开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常文光主持拜祖典礼。全体肃立,击鼓九通,鸣钟九响。十多位身穿古装的小伙子抬着炎帝神轿缓步拾阶而上,庄重地将炎帝神像安放于大殿内。广东的台校学生跳起“八佾舞”,拜祖人员向神农炎帝分批敬献花篮,深鞠三躬,台湾信众虔诚敬献“十献礼”,来自台湾和当地的少年儿童走向拜祖台,振臂放飞和平鸽。高平民众倾情表演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八音会、龙狮舞,展现了热情与风采。庄严虔诚、宏大热烈的典礼仪式,颂扬了炎帝开启文明、奠基华夏的丰功伟绩,表达了华夏儿女弘扬炎帝农耕文化、凝聚民族情感、致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愿和决心。

据专家学者考证,高平神农炎帝历史遗存最为密集、碑记石刻最为翔实,民间祭祀活动源远流长,历朝历代史书记载炎帝在高平活动的文字十分丰富,历史文脉根源清晰可见。高平现存有炎帝陵、炎帝行宫、炎帝寝宫、炎帝中庙、炎帝高庙等庙宇院落35处。羊头山上有保存完好的神农城、神农井、神农泉、五谷畦、耒耜洞等历史遗存。境内有关记载炎帝活动的石碑石刻有110多通,其中北齐天保二年的五佛碑、唐天授二年的清化寺碑、唐天佑七年墓志铭、明万历三十九年的炎帝陵碑4块碑刻在全国独一无二。高平还流传着很多炎帝的神话传说和民间习俗,留下的神农炎帝生产、生活的历史印记,渗透到了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对神农炎帝农耕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高平作为炎帝故里,日渐被海峡两岸炎黄信众认同和尊崇。

高平现有大量有关炎帝的遗存遗迹,与晋南地区的陶寺遗址、西侯度遗址、丁村遗址等大量考古发现及尧舜禹的丰富传说,充分证明晋南、晋东南是人类古文明的重要源头和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

这次民间拜祖典礼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交流协会(台湾)、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晋城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主办,财团法人东莞台商育苗教育基金会、高平市炎帝文化研究会承办。来自海峡两岸神农炎帝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台商代表参加了典礼。

典礼结束后,拜祖人员依次进入炎帝大殿瞻仰炎帝圣像,领悟神农炎帝文化。领导和嘉宾在炎帝陵周围共植海峡两岸同心树。

[05-14 19:44]
【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启动】:

黄河新闻网晋城讯(记者 杨丽丽 田婷婷)5月13日上午,“寻根炎帝 梦回高平”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旅游精品线路推介会在高平市职工文体活动中心举行。

晋城市市长刘润民主持启动仪式,高平市市委书记张玉宏出席启动仪式并致辞,山西省旅游局副局长王文保出席启动仪式并讲话,晋城市市委书记张九萍出席启动仪式并宣布活动正式启动。

据了解,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台湾事务办公室、省旅游局和晋城市委、市政府主办,晋城市委宣传部、高平市委市政府、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交流协会、财团法人东莞台商育苗教育基金会承办。活动将围绕“寻根炎帝 梦回高平”这一主题和“增进两岸文化交流、增强民族凝聚力”这一要求,深入挖掘炎帝文化宝藏、进一步增强华夏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壮大炎帝文化旅游品牌,把高平打造成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

系列活动于5月13日至5月15日在高平举行,共包括8项主要活动,分别为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旅游精品线路推介、“问祖炎帝 寻根高平”海峡两岸同胞炎帝故里民间拜祖典礼、“问祖炎帝 寻根高平”海峡两岸神农炎帝农耕文化研讨会、《炎帝故里醉乡音》专场晚会、“寻根炎帝 梦回高平”海峡两岸神农炎帝经贸洽谈招商推介会、海峡两岸神农炎帝农耕文化展、“丙申吉日 寻根炎帝”——炎帝足迹系列遗迹遗址参观、“千古传唱 上党宫调”——高平市上党梆子精品演出。

王文保在致辞讲话中指出,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5000年悠久的华夏文明留给了山西丰厚的历史遗存,同时山西也是北方壮美自然景观的杰出代表,名山大川遍布三晋大地,厚重的人文资源和壮美的自然资源构成了山西旅游资源的完美画卷。晋城作为山西旅游的东南重镇,这几年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游要素不断健全,旅游服务不断提升,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举办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将进一步提升晋城及高平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将让更多的游客感受到华夏文明和北方山水在山西的美,也必将拉动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启动仪式结束后,旅游精品线路推介会举行,对晋城及高平的旅游作整体推介。此外,皇城相府、王莽岭和丹朱岭景区还分别作了推介。

推介会上,山西太行国际旅行社等9家晋城旅行社分别与台湾联华旅行社等9家台湾旅行社签订了旅游合作协议,高平假日国际旅行社等9家高平旅行社也与开封华夏旅行社等9家周边地区旅行社签订了旅游合作协议。

最后,科兴文工团还为大家送上了一场精彩的高平民俗文化展演《喜酒歌》。展演通过男子群舞,表达了高平习俗夜晚娶媳妇时众人喝酒庆祝的热闹场景。现场,演员们惟妙惟肖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台湾宫庙负责人、晋城市各县区旅游局局长,以及台湾旅行社代表、山西省赴台社代表、与高平旅游密切合作旅行社代表、晋城各县区旅行社代表、部分高平旅行社代表、高平各景区负责人、高平旅游公司负责人等150余人参加了启动仪式及推介会。

[05-13 17:45]
【郁慕明为炎帝陵题字“扎根尊祖”】:

5月15日下午,新党主席郁慕明在高平市祭拜炎帝,并欣然题字“扎根尊祖”,表达了郁慕明先生对海峡两岸的浓情寄语和对高平市深厚炎帝文化的真挚情感。

在早已备好笔墨纸砚的桌台前,郁慕明先生胸有成竹,稍加思索,一挥而就。题字现场大家都屏息静观,完全陶醉在郁慕明先生行如流水般的挥毫间。

瞧,“扎根尊祖”四个大字,字迹笔酣墨饱、雄浑遒劲、秀美刚毅,展现出郁慕明先生极高的书法水平。

[05-16 15:26]
【关于高平“炎帝故里”的情况介绍】:

高平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太行山西南边缘,因四面群山环绕、中部相对平坦而得名。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神农炎帝的故里,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的发生地,是太行太岳革命老区,素有“煤铁之乡”、“黄梨之乡”、“生猪之乡”和“上党梆子戏曲之乡”的美誉。

神农炎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远古时期,就在以高平羊头山为中心的上党一带,种五谷,教稼穑,尝百草,疗民疾,开华夏农耕文明之先河,启中华医药文明之先声。我们高平之所以是神农炎帝的故里,成为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无论从始祖留给我们丰富众多的遗址遗迹,还是流传广泛的民间传说与风情习俗,都具有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特点和优势。2015年9月8日,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在高平调研考察时指出,高平的炎帝文化遗存的数量最多、质量最高,最有说服力。

一、历史遗存相对完整。

高平地处黄河中下游,是黄河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与炎帝活动的主要区域相吻合。这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适于各类农作物生长。境内的羊头山海拔1200米,居高临下,可以防御洪水和猛兽的侵害,适于古代人居住生活。所有这些,都为我们高平留下了数量众多、比较完整的炎帝文化古建群落。据全面普查、系统梳理,整个上党地区现存的有关炎帝的庙宇共有53座,其中在高平有炎帝行宫、炎帝寝宫、炎帝中庙、羊头山炎帝高庙等庙宇院落35座。在高平羊头山上,有保存完好、价值较大神农城、神农井、神农泉、五谷畦、耒耜洞等历史遗存;在神农镇境内,有与炎帝活动有关的跑马岭、换马村、北营村、庄里村、卧龙湾等村名、地名,形成了一个令人惊叹、相对完整的炎帝文化遗存的区域体系。

二、考古发掘佐证有力

我们高平作为神农炎帝活动的主要区域,在前不久通过考古发掘,得到了充分证实。

2015年11月2日,我们在羊头山神农城遗址出土过程中,发现了大量人类早期活动的陶片和古步道、石墙、瓦砾。经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羊头山古文化遗址考古队试掘,发现该处附近埋藏有较多为仰韶时期的尖底瓶、红陶钵以及红陶夹砂罐的陶片;在遗址之上有一道东西走向的人工石砌围墙,通过对石砌围墙基础的调查,发现围墙建在仰韶时期的遗址上,其石砌围墙的时代与仰韶时期遗址的时代相当或稍后,迄今有5000左右的历史,这充分说明当时在羊头山出现了频繁的人类活动和以农业为主的生业模式。

与此同时,考古队在羊头山西山顶的垣上发现了北朝至唐时期的建筑基址,从出土遗物中筒瓦、板瓦以及灰陶生活用器残片初步判断,其时代为北朝至唐。考古队还对位于羊头山山脚的旧石器时期的李家庄文化遗址进行了复查,发现该遗址经过历年植树造林和农业耕种,地表遗址部分已经破坏,但由于该遗址处于时代为旧石器到新石器过渡时期,与农业起源有密切关系。

由此可见,历史记载的“神农城”,其可能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时期,与新发现的仰韶时期的羊头山遗址时间、地点相吻合。所有这些都有力证明,高平就是炎帝的故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三、公祭民祭源远流长

炎帝祭祀活动在高平民间相传甚久。据《元史﹒成宗本纪》,又见《元史﹒祭祀志》记载,“元成宗大德九年亦尝遣祭,禁樵采”,说明在元代皇朝曾经派官员到炎帝陵祭祀。《泽州府志》、《高平县志》也记载,每年四月初八官方都要举行祭祀炎帝活动。民间祭祀更为普遍兴盛,四月初八也是高平当地人敬奉炎帝的日子。清康熙年间曾任高平知县的柯贞干在《重修东关炎帝庙碑》记下了当时四月八祭祀炎帝的盛况:“四月维夏,因庙社之会,聚四方之民,陈百货而交易之,各得所。礼行乐作,神人胥悦”。相传每逢庙会之日,民众都要敲锣打鼓,由社首抬着炎帝像到附近村社去出场,场面宏大。所以,民间流传有“走扬州,下汉口,不如五谷庙里当社首”之说。因此,今天我们举办炎帝祭祀活动,既是对高平这种源远流长的民间风俗的历史尊重,又是对博大精深的神农炎帝文化的永续传承,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石碑石刻遍布全境

高平境内有关记载炎帝活动的石碑石刻数量众多、分布极广,时间跨度久远。据统计,我们高平现保存有关记载炎帝活动的石碑110余通,上起魏晋,下至清末民初,纵跨一千五百余年。其中:现存于神农镇羊头山神农庙内的三块碑刻,其价值在其他省区无可比拟:

第一块是迄今已知记载炎帝事迹最早的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碑刻,有“神农,圣灵所托远瞩太行”,“地存唐公,山号羊头”等字样。

第二块是唐武则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的泽州高平县羊头山清化寺碑记载,“此山炎帝之所居也,昔者摄提纪岁之后,燧人化火之前,穴处巢居,茹毛饮血。爰逮炎皇御宇,道济含灵,念搏杀之亏仁,嗟屠戮之残德。寻求旨味,以替膻腥,遍陟(zhi)群山,备尝庶草。届斯一所,获五谷焉。记此灵奇,显其神异,石类羊首,遂立为名。于是创制耒耜,始兴稼穑;调药石之温毒,除瘵(zhai,痨病)延龄;取黍稷之甘馨,充虚济众。人钦圣德,号曰神农”,“播生嘉谷,柱出兹山矣”。

第三块是唐天佑七年(公元910年)墓志铭中,有“神农乡神农里团池店”字样。

另外,现存于神农镇庄里村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炎帝陵碑,通高125厘米,宽66厘米,镌刻“炎帝陵”三个楷书大字(为“生员申道统立”),是我国最早有明确记载炎帝陵的碑记石刻,在全国独一无二。

五、史书记载详实丰富

我们高平作为炎帝活动的主要区域,在历朝历代的有关史书记载中十分明确。如:

《管子﹒轻重戊》“神农作,树五谷淇山(即淇水发源之地,在太行山中)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

《山海经﹒北山经》“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名曰精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

《上党记》(晋﹒程玑)“神农庙西五十步,有石泉二所,一清一白,味甘美,呼为神农井”

《风土记》(北魏)“神农城在羊头山,其下有神农泉,上有古城遗址。神农井:古城下六十步有二泉,左泉白,右泉清,泉侧有井,所谓神农井是也。五谷畦:神农泉下地名井子坪,有田可耕,相传神农得嘉谷于此,始教播种,谓之五谷畦”。

《黑暗传》(唐代)“神农上了羊头山,仔细找,仔细看,找到粟子有一粒,寄到枣树上,忙去开荒田,八种才能成粟谷,后人才有小米饭”

《太平寰宇记》(北宋)“神农尝五谷之所,上有神农城,下有神农泉。山东南相传为炎帝陵,石甃(zhou,砌垒砖石)尚存”。

《山西通志》(明)炎帝庙高平有二,一在:“县北三十五里故关羊头山,元初徙建山下坟侧”

《泽州府志》(明万历)神农庙上丁后择日祭。高平神农井在羊头山。相传神农所凿。炎帝陵在换马岭。

《高平县志》(清顺治)在县北四十里换马镇,世传炎帝尝五谷处。陵后有庙,春秋有司供祀。

由此可见,高平的炎帝文化现象在史书记载中体现的十分完整和精致,历史文脉根源清晰可见。

六、民间风情影响深远

在我们高平流传着很多炎帝的神话传说和民间习俗。这些传说和民俗渗透到了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几千年来一直在不断的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形成了当地民众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

在神农镇羊头山周围,分布着与炎帝有关的传说遗迹20多处,很多地名、村名都和炎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相传炎帝尝百草误食了“百足虫”中毒之后,骑马行至现在的换马村,因腹内疼痛难忍不能再骑马了,换为人抬着走,于是这个地方就被叫为“换马村”。走了有半里许,病势已相当严重,不省人事了,人们不住地呼喊他,但炎帝已不能答应,因此就把这个地方称为“叫不应”,后演变为“北营村”。炎帝逝世后,停尸在一片坡地上,当地老百姓称这里为“卧龙湾”。炎帝去世后,其坐骑宝马悲鸣不止,沿山奔跑,后人把那座山岗叫做跑马岭。炎帝装殓安葬的地方叫做“装殓”,因后人觉得名字不喜庆,就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庄里村”。

除此之外,当地还流传着很多民俗,最突出的是对羊的崇拜。羊在当地人心目中是一种神圣的吉祥物,在各种祭祀活动中,都被列为最主要的贡品。在神农镇境内,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的时候,流传着白面蒸面羊的习俗。吃过早饭后,每家就要供上面羊,拔上黍、谷子、玉米、麻、和豆子各一株,敬献到炎帝像前,祈求炎帝保佑五谷丰登。

[05-13 17:05]
【中国历史文化研究—— 山西高平的炎帝传说与粟文化】:

黄河新闻网晋城讯 大约在距今一万年的新石器时代初期,人类方才有了农业,而黄河流域特别是中游地区,是中国旱作农业的发祥地。山西农业历史悠久,有关炎帝的传说很多,炎帝文化非常浓厚。山西名产很多,而且不同的地区都有自己的地方产品,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特产。其中,有的名扬国内外;有的携着历史的辉煌走向今天。山西地区粟文化的丰富多彩足以同炎帝文化相关联,共同构成山西地区特别是晋东南地区特有的炎帝文化和粟文化。

一、晋东南地区浓厚的炎帝文化和与谷物有关的民间

炎帝神农氏是中华农业的鼻祖。《易经•系辞》说,神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 , 耒耜之利 , 以教天下”。《礼•含文嘉》说,神农“始作耒耜,教民耕种”。神农,又称炎帝、农皇,姓姜,名魁。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神农制耒耜,种五谷,奠定了农业基础。耒耜的使用和种五谷,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为人类由原始采集渔猎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化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中华文明的发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炎帝和神农氏的关系。有的学者说是两个不同的人,有的说是一个人,学术界久有争论。这里不去详细讨论,只是根据现在普遍的认识,将炎帝与神农氏合二为一来叙述。

炎帝传说的版本很多,无论是有关炎帝的文献记载,还是与炎帝有关的遗迹数量,无论是有关炎帝的传说,还是与炎帝有关的民间习俗,没有哪一个地方比得上上党地区炎帝文化的深厚。炎帝与太行、太岳之野有过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上党地区周边重山包裹,是华北最为封闭的地方,在这里发生的故事很难外传。同时此地“居太行之巅,据天下之脊。”后世人迹罕至,故从来不被人所重视。其早期的传说,除几则神话外,多数被从这里迁出的人群将“种子”带到了新的生活区域,并落地生根,造成了此地历史记载的空缺。因此我们现在除大量民间传说与民俗资料外,只能从方志和古纸堆里获得一点零碎的信息。但也正是因为其封闭的地理特点,使原始的东西较少受到冲击,得以保存,甚至连龙山文化时期人类所用的炊具,也可以在此地当代人的生活中找到踪影。炎帝传说与有关民俗赖以幸存。

关于炎帝兴起的姜水。“炎帝以姜水成”,这是学术界考察炎帝发祥地所在的一个重要的文献依据。在晋东南地区的太行、太岳之间就有一条河叫姜阝水。这里是炎帝传说极盛的地方。据《山海经•北次三经》说:在以“太行之山”为“之首”的群山中有座陆山,“姜阝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这与同在一经中、发源于“发鸠之山”的漳水的流向是完全相同的。《北次三经》说:“发鸠之山……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这是见于文献最早的、有明确方位记载的姜阝水,少说也比郦道元的记载早八、九百年。尽管年长日远,已无法确指其所指是现在的哪条河,但其方位在太行、太岳之间则是可以确定的。而且发现这条叫作“姜阝水”的河流,同时还可以叫作“郯水”(见《山海经》郭璞注)。“郯”字从“炎”,这不能不使我们联系想到它与炎帝的关系了。

关于晋东南地区有关炎帝的传说。晋东南地区分布着大量与炎帝族有关的村落地名,同时还有大量有关炎帝活动的遗迹与传说。如《山海经•北次三经》说:“发鸠之山(郭注:今在上党郡长子县西),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古史记载炎帝一名伊耆氏,伊、耆叠韵,急言之可谓“伊”,亦可谓“耆”。罗泌《路史•国名记》及罗苹《禅通纪》注,都认为神农所国之“耆”,就是文王所代之“耆”。“耆”《尚书•西伯勘黎》作“黎”。《周本纪》“明年败耆国”,《正义》引邹诞云:“本或作黎”。孔传以为黎“在上党东北”。孔颖达曰:“黎国,汉之上党郡,壶关所治黎亭是也”。光绪《山西通志》卷五十《古迹考一》以为古黎国“盖长治、壶关、黎、潞诸县皆是也”。此一带盛传炎帝神农故事。所谓黎亭,即今长治县北黎岭,俗称黎侯岭为羊头岭,相传炎帝建国处。沁水之滨,古有伊氏邑,战国时属赵国,或亦伊耆氏之遗迹。《管子•轻重戊》说:“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所谓“淇山”,就是淇水发源之山,在今晋城市陵川县境东北。在此地之南,即所谓“淇山之阳”的地方,发现略早于下川的人类活动遗址。(唐)《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五“长子县”:“神农城,《后魏风土记》曰,神农城在羊头山上,山下有神农泉,即神农得嘉谷之所”。(宋)《太平寰宇记》卷四十四“高平县”:“羊头山在县北三十五里。(先秦)《山海经》云神农尝五谷之所。山形像羊头”。又说,“炎帝庙在县(高平县)北三十五里羊头山”。卷四十五“上党县”也说:“羊头山,《郡国记》(指《后汉书·郡国记》)云:有神农城,山下有神农泉。南带太行,又有散盇(加“艹”头),即神农尝谷之所也”。又说:“神农井在县(长子县)南五十里,出羊头山小谷中。《上党记》云,神农庙西五十步,有石泉二,一清一白,甘美,呼为神农井”。顺治《潞安府志》卷一“长治县”:“百谷山,在郡东北十三里,神农尝百谷于此,立庙祀之”。“襄垣县”:“百谷山在县东南二十里,亦以神农尝谷而名”。顺治《潞安府志》卷一“潞城县”:“凤凰山,一名天冢冈,在县西北五里。相传神农时,有凤凰栖止”。雍正《山西通志》卷一七三“高平县”:“上古炎帝陵,相传在县北四十里换马镇”。未见于方志而见于它种记载与播之于民口者,更不可胜数。如立于长治市黎城县的隋代《宝泰寺碑记》,就称此地为“炎帝获嘉禾之地”。在羊头山下的高平县,分布有炎帝岳母所在的村、炎帝中毒所在的村、炎帝断气时的村、炎帝下葬时的村,等等。据统计,这一地区与炎帝有关的遗迹有十九处之多。仅高平市就有46座炎帝神农庙。可以看出,晋东南地区是炎帝神农氏传说的最为密集的地区。

关于炎帝与羊头山的关系。晋东南地区今有两座以“羊头”命名的山岭。一是长治县的羊头岭,也叫作黎岭,传说是炎帝建都的地方。一是高平、长治、长子三县交界的羊头山,山上有神农城、神农泉、神农畦、炎帝陵等。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注意。其中高平羊头山名气最大,据《隋书•律腥志》记载:古代定乐律的尺度,就是以上党羊头山的黍子为准的。《宋史•律历志》引程迥说:“体有长短,所以起度也;受有多寡,所以生量也;物有轻重,所以用权也。是器也,皆准之上党羊头山之秬黍焉,以之测幽隐之情,以之达精微之理。推三光之运,则不失其度;通八音之变,则可召其和”。为什么要用羊头山的秬黍定律度呢?回答很简单,因为羊头山是炎帝获嘉谷的地方。唐韦续《墨薮》卷一说:“炎帝神农氏因上党羊头山始生嘉禾八穗,作八穗书用分布行时令”。高平地方世代相传的炎帝文书说:“炎帝上了羊头山,井子坪地开荒田……七种八种种成谷,除去毒液才能餐,娘娘将谷脱去皮,人才吃上小米饭。”此外,高平市有神头岭,又叫西羊头山,上有炎帝庙,也是传说中炎帝活动的重要地方。与长治为邻的潞城有羊神山,这里还有羌城、姜庄等村名,南宋罗泌:《路史》卷十三《禅通纪》言:黄帝封炎帝之后于潞(指山西潞州),即此。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似乎“羊头”、“羊神”是伴随着炎帝的活动而出现的。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上党郡谷远县也有羊头山,是沁水的发源地。汉代的谷远,就是今天的沁源。地以“谷”名,也暗示出了它与神农的瓜葛,这一带也是炎帝族活动的范围。而此羊头山,《山海经》中作“谒戾山”,这就更引起我们的关注了。《山海经•北次二经》说:“谒戾之山……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水经•沁水》曰:“沁水出上党涅县谒戾山”。《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七,沁州绵上县云:“羊头山一名谒戾山,在县东北五十里沁水所出”。或作褐戾,《淮南子•地形训》曰:“清漳出褐戾,浊漳出发包”。高诱注:“褐戾山在上党沾县”。雍正《山西通志》卷二十五乐平县下有云:“少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一名褐戾山,一名何逄山,又名沾山”。据《元和志》说,谒戾山一名羊头山,此与相传炎帝建国的长治羊头岭、炎帝陵所在的高平羊头山,皆属古上党地。其间关系,亦可想见。而且古“谒戾之山”的山麓地区武乡县,发现有原始的石磨盘、石磨棒,属磁山文化时期。地理位置在漳河上游,与下游的磁山文化分布区连成一片。河北武安磁山遗址距今约8000年,这是目前在北方发现的最早的农业文化之一。

关于晋东南地区羊崇拜习俗。众所周知,炎帝姓姜,是古羌人的一支。“羌”、“姜”二字都从“羊”。在甲骨文里看得很清楚,“羌”字就是一个人装饰有羊头的形状。至今西南羌族中还有崇拜羊的习俗,专家们认为是图腾崇拜遗迹。晋东南地区普遍存在着崇拜羊的习俗。传说炎帝尝百草,是让羊先尝的。羊吃了没事,然后人才尝。高平羊头山上的碑座,不是像一般碑座那样,雕成所谓“龟驼碑”的形状,而是雕成一只硕大的羊。上党地区的各种祭祀活动中都必须蒸面羊,而且羊形态各异,有公羊、母羊、群羊、独羊、卧羊、站羊等。公羊身上披满谷穗,和面掺黍米面,用豆做眼,麦粒作唇。一头面羊身上麻、黍、稷、麦、豆五谷俱全。显然这与炎帝神农氏发明五谷的传说是相关联的。孩子过满月时,姥姥、舅舅家要送五只大小不同的面羊,据说是取“伍”的谐音,表示与羊为伍。大羊的头下戴一把锁,用红线把三枚古铜钱套在羊脖子上。另捏拴羊石一块,意思是把羊拴住。羊在这里已经完全变成了孩子的替代物,把羊拴住就等于把孩子拴住了,这样就不至于被恶魔拉走。孩子十五岁时要开锁。开锁时姥姥家也必须蒸十五只面羊,以象征孩子十五岁。但与以往不同,面羊头下取消了锁,也没有了拴羊石。开锁仪式完毕后,孩子拿着一只面羊跑走,表示成人了,可以自由了。孩子用面羊找邻居家换一把盐,表示从此可以闯荡江湖,体味人生咸酸。这一习俗波及到周边的寿阳、霍州等地,只是演变为以羊为主的各种动物,但仍然叫做“面羊羊”或“羊羔馍”。如霍州,孩子过十二岁生日时要开锁,要在一个锅盖似的大馍上雕十二只面羊,现在则变成了以羊为主的十二只动物。这种习俗显然与原始时代的羊图腾崇拜有关。在原始时代,人们把图腾看成与自己是一体的东西。在文献记载中说炎帝是人身牛首。如汉代纬书《孝经援神契》说:“神农长八尺有七寸,人身而牛首,龙颜而大唇。”(唐)张愔等:《帝系谱》、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等亦皆说神农是“牛首”。在陕西民间剪纸中,炎帝像亦作牛首人身。有人认为牛是炎帝族的图腾。在原始时代图腾是比较繁杂的,有个人图腾,还有氏族图腾、部落图腾、性别图腾等。看来“牛首”只是炎帝族所崇拜的形象,是首领的个人图腾,而羊才是这个氏族的图腾。

晋东南地区还有许多与炎帝有关的民间习俗,如:

每到暑伏时有“游福”(原为“游伏”)的习俗。旧时伏天附近府官县令常到羊头山避暑,颐享炎帝所开辟的羊头山圣景;后世数伏的头一天,高平、长治、长子的人们习惯游羊头山,到山南麓的神农庙九华池龙嘴上接几瓶圣水,或自饮或带给家人,以享羊头山始祖炎帝的灵气和神气。

生产方面,二月初二为动土日,十月初十为谢土日,家家户户都 要蒸上糕饦,或摆家里的桌上,或到地头上敬供五谷老爷,祈祷与谢恩。七月十五正是一年收成在望之际,受制于天、地的农人们更是担忧而又祈盼,形成各种习俗:有的去地里供羊馒头,用白纸挂在谷子上祈求五谷神保佑,向南刮示以丰收;有的去里把正开花的麻连根拔起,拿回家里,与供品一起摆上桌祭五谷老爷祈福;有的是做“地头财”,祝地里长粮食,带上蒸好的羊馒头、黄纸一类供品到地头,供完后烧黄表纸,祭奠祈求五谷老爷显灵,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秋收时,天气始凉,家家户户糊窗纸有留一个小洞的习俗。天气虽凉,但不可以全部糊严实,中间要留个洞,因五谷老爷还在地里没回来。一般要到秋收完,农历十月初一时方可全部糊严。

一般过满月时,亲戚邻里都来祝贺,赠礼为一个大馒头,大馒头上塑以羊为首的十二生肖。婚嫁时,亲戚们每家都要蒸一斤面20个小羊馒头做赠礼,炸菊花形散。姑娘远嫁后,每年都给姑娘及后代蒸牛、羊、猪状馒头送去。民间交往方面,七月十五农事稍闲,亲戚邻里有互送羊馒头的习俗,念炎帝粒食之恩,互致祝福。另外,旧时在炎帝陵大道边立有一人多高的大石碑,以示此处为炎陵,凡经过碑前的人都要行祭拜礼,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到炎帝陵叩拜后,方再起程,谓之“下马碑”。

二、山西有关粟的传说

山西的粟文化非常浓厚,有关粟的会传说也很多,这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1、“沁州黄”的故事

“沁州黄”,不仅仅是一种小米,而且是一种名米。沁州黄产于沁州,也就是今天的沁县。相传是300多年前居住在沁县檀山的几个饥饿的赤脚和尚,为了抵御饥饿而在贫瘠的土地上撒下了一把糙谷的种子,没想到秋后收下来竟是颜色金黄、颗粒圆滑而晶莹透亮、吃起来香甜可口的小米,于是给它取了一个粗俗的名字——爬山糙。当时在清朝做保和殿大学士的吴典,听说家乡的爬山糙佳如金珠,熬稀饭不挂米粒,蒸饭、焖饭不就汤菜也越嚼越香。为了证实传言,吴典便亲自到檀山跑了一趟,亲口品尝了一次,果然名不虚传。于是,他将爬山糙更名为“沁州黄”,并带给康熙皇帝;康熙尝后大加赞赏,钦定“沁州黄”为皇家贡米。从此,产于太行山上穷乡僻壤的糙米走进了金銮殿,登上了大雅之堂。

“沁州黄”传说的另一个版本是,很久以前,沁州大地发生了大旱,土地干裂,草木枯黄。唯有檀山寺院附近几株谷子没有被旱死,并且抽穗开花,结了种子。秋天,老和尚把这几株谷穗采回去,保存起来。第二年春天,又把这几个谷穗播种在附近的田里。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不断繁殖,终于选育成一种品质优、抗旱性强、病虫害少、生长期适中的优良谷子品种。当时起名“爬坡糙”,用“爬坡糙”碾出来的小米叫“糙谷米”。

不管是哪一个版本,都说明“沁州黄”小米之名贵,品质之优良,产地环境之独特。现在的沁县檀山村,松柏隐掩,古树参天,满山绿装,是一座自然气候独特的风水宝地。由于地处太行山区,空气、土壤、环境对谷物生长非常适宜,正是檀山小米得以世代传播的优良环境条件。

“沁州黄”小米不仅好吃,而且营养价值极高,具有养阴、壮阳、清热、利尿、消肿等功效,常食可以治疗脾胃虚弱、呕吐、腹泻等症,且对高血压、皮肤病、炎症等均有一定的疗效。在科学技术落后的年代里,人们虽然不能分析它的营养含量,但人们对它的直接体会胜于雄辩。据分析鉴定,沁州黄的植物脂肪含量高达4.22%,比普通小米高12.5%;可溶性糖类的含量达到1.6%,是普通小米无法比的;且粗纤维量低,蛋白质含量高于大米、白面等,并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 

沁县人所说的“三件宝”即瓜子、鸡蛋、吴阁老,吴阁老实际上就是“沁州黄”的代名词。山西的沁州黄与山东省金乡县的金米、章丘县的龙山米、河北省蔚县的桃花米并称我国的四大名米。因此,把“沁州黄”作为上党的历史名产,那是当之无愧的。

2、插谷草的故事

在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流传着生孩子“插谷草”的风俗。孩子落地后,婆婆立即给灶君上香,报增人口,还在大门脑插上谷草,“生男,插有根者;生女,插无根者。”

“插谷草”的风俗,其最初的意义与远古人类的生殖崇拜有关。生殖信仰、生殖崇拜,是各原始民族都曾有过的现象,其时代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的农耕时代,甚至更早的时期。那时,生存繁衍是第一要务,人们渴望种族繁衍,人丁兴旺;他们不懂得生殖的真正原因,对生殖现象既崇敬,又感到神秘,于是,自然地产生了母体崇拜。母体崇拜往往与自然崇拜结合在一起,并将这种情感寄托在某些自然物上,如多籽植物、多产动物以及能同妇女的生育行为进行类比的自然物等。

粟,中国远古先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并在黄河流域大量种植,那么黄河流域以种谷子为主的氏族公社很自然地将谷子这种多子植物作为实行普遍信仰的自然物之一。先民们认为,谷子与自己的血族有一种非常特殊的关系,是与自己生命修养相关的神灵。当时人们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在追溯自己源于何处的时候,除确定其母,同时也把谷子视为自己的来源之一,认为谷子“与母辈有一种偶居或感应关系”。也就是说,谷子被他们选择出来作为生死概念的具象,它既是妇女生殖力的象征,又是妇女生殖原因的象征,并进而成为氏族的象征。在以种植谷子为主的黄河流域的氏族公社中便产生了谷物图腾。将谷子作为图腾物的氏族,妇女生孩子时在谷草(带谷穗)上生,是为“坐草”,孩子隆重为“落草”。“坐草”在这时被人们看作是一项非常神圣的图腾仪式,整个在谷草上生孩子的过程,是妇女与谷子这一图腾物感应的过程。这样,谷子的繁殖与人的生殖便有了密切的关系。当时的人们认为,人的生殖所需的人种与谷子繁殖所需的谷种是一回事。许多民间传说:谷种乃仙女的精血所变,而妇女的精血由谷种所变。北方妇女生孩子后喝小米粥,实质上便成为一种补偿,以利再生,而使繁衍源源不绝。谷子在人的生殖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人们势必会把它们供奉起来加以崇拜。可以想象:经过氏族成员一番隆重的仪式后,将谷草插在大门脑或其它显要的地方,以供人们的崇敬与祈祷。正因为如此,“插谷草”才会有一些禁忌,例如某家大门插上谷草后,生人不得随意进入,否则会惊动谷“魂”,对婴儿不利。

以谷物为图腾对象的氏族,在谷物图腾的心理中已经孕育了女祖先崇拜的。女性祖先崇拜相对于图腾崇拜来说,人类的认识无疑是进了一大步:他们逐渐在日常生活中否认动植物作为自己祖先的地位,开始认识到人类自身的生殖力量。一旦生殖之谜被真正揭开,男子不但在自然物的生产上而且在人类自身的生产上也显示自己的重要作用。母性崇拜便被男性崇拜所取代,母系社会开始向父系社会过渡,人物图腾这一曾被人们视为人类生命之源的母权社会特有的产物开始萎缩、衰落。“插谷草”只被当作一种风俗残留民间。“插谷草”风俗也随着其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并衍生一些的意义来。在北方农村,“插谷草”衍生为祈盼财富、报母恩、追求功名利禄等意义。

山西晋南婚俗,新娘下轿时,人们要撒五谷唱喜歌:“撒五谷的女子生得俏,五谷筋了怀中抱。迎着新人撒三把,好似仙女撒金花。一撒金,二撒银,三撒新娘有福人……。”人们则进一步将谷物直接视为金银。山西晋南还有“潎草”风俗:生个男孩,当天在大门上挂上草,叫“潎草”。具体做法是:用带根的谷草一束,分作十把,扎成有窗户,然后用泥将草粘住;再在窗格的正中钉上瓷碗、木杓各一个,竹筷子一双,挂在门上。这十把谷草所扎的窗格,象征十年寒窗,希望子孙应试及第,步入仕途。草上的碗、筷、杓子象征:通过十年寒窗中举为官,就吃穿不愁了。显然,这是“插谷草”风俗的延续,是隋唐开始科举以后的产物。

3、回耧谷的传说

很早以前,山西沁源县一个小山庄里住着一位员外,他有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员外家规很严,视女儿如同掌上明珠。将她禁锢在冷清的绣楼上苦捱日月。但久而久之,这小姐耐不得寒窗寂寞,便到花园游玩,看到花园里群芳争艳、彩蝶纷飞,小姐不由得暗自伤心,从此怀春成疾。小姐渴望自由的心情感动了天上的一位神仙。这位神仙变作一个风度翩翩的风流才子,常来与小姐梦中幽会。不久,员外发现小姐的肚子大了,怕张扬出去败坏门风,便残忍地让家人把小姐活埋了。

但是,小姐非但没有死去,反而生活得更加自由。那仙人与她在墓穴中过着幸福的日子,还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孩子。孩子长大后,长得极其可爱,还常到村子里玩耍。村里人很奇怪,都不知道是谁家的孩子。于是,人们跟踪追寻,跟到墓穴前,孩子便不见了。后来,人们便商定掘墓。打开墓门一看,人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只见那个孩子正爬在母亲肚上吃奶,母亲安祥地躺着,脸上带着美丽又幸福的微笑,身旁长着一苗金光闪闪的谷子,谷穗硕大、颗粒饱满。胆大的竟准备上前去往外抱母子。这时,忽然飞来一只“灵中鸟”,急匆匆地叫着:“连母起、连母起。”但是,人们根本顾不上听鸟的鸣叫。只顾先抱那孩子,结果连人带谷全死去了。据说,那谷子名叫“回耧谷”。只要种到地里,当种子耧摇回来的时候,种子就长成金黄的谷穗了。墓穴里的母子就靠那一苗谷生活。

这只是传说,但在沁源县鱼儿泉乡新寨村却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唐朝时,寨上住过一位赫赫有名的绿林豪杰——景秀英。她广交豪士,搜罗珍宝,登高一呼,应者如云。至今寨址犹存,传说她将抢到的东西全藏到山后的一个石洞里。现在,那里还有她竖的一块石碑,碑文的第一条就写着:“打开后山洞,洞有三斗三升回耧谷。”

三、山西有关粟的习俗

山西是我国粟作农业起源的核心区域,粟在山西人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民间生活中形成了很多有关粟的习俗,尤其是晋东南地区,这里不仅是山西粟的主产区,也被认为是炎帝制耒耜、种五谷的地方,这里有关粟的民间习俗就更加丰富。

每年春节过大年时,人们都有祭炎帝的习俗,其中有的地方大年三十夜用小米做成捞饭和菜焖起来后摆上桌敬供炎帝,初一蒸年糕再供;神头岭釜山村、高良村、贾村一带家家户户都要到寺庙叩拜,把炎帝接回家和自家一块过年;故关一带则是抬上炎帝像专门要回到其住过的故关、换马等地流行庆贺。

秋收完后,有在家中“谷”祀的习俗。一般是农历十月初十,家家户户要特意用软米、用黍蒸成糕,捏成元宝、羊、灯盏等状,敬谢五谷老爷。

如果是丧葬,在人死后入棺前,要往棺里铺上一层谷物,铺得越多,对死人后人越好,然后再把死者入殓。埋棺时,也要先往坟里撒上些谷,待封土后,再往整个坟地里撒带皮的五谷。

饮食方面,入伏每一伏的头天家家户户都有吃煮疙瘩的习俗。炎炎天气,人们身体受损,想到五谷有神力,人吃了五谷对人有好处,带上皮糠更有精气,逐渐形成一俗:把带皮的五谷(谷、黍、麻、麦、豆)搅在一起磨成面,和好后捏成疙瘩煮着吃。以为可免生病灾,并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修缮住房方面,盖房是乡村头等大事,非常讲究,有上画梁系黍穗的习俗。一般在上梁时,先在梁上写上开工及完工时间、主人工匠姓名,最后必须用五色线绑上一束黍穗,或用穗做成的笤帚圪针子系在画梁上,以驱除邪物,讨个吉利。传有歌谣“桃木弓,柳木箭,五十个穗五色线”。另外,上梁时还分别要往家里院里遍撒五谷,最后自然渗入地下,或铺在砖下,并念诵歌谣“打东方甲乙木,两日开花要结果;打西方壬癸水,砖瓦木石层层垒;打南方丙丁火,两日开花要结果;打北方庚辛金,砖瓦木石崭崭新”,同样,为辟邪平安,保佑兴旺。(胡泽学)

[05-13 16:52]
【从谷歌地图看中华历史——用现代技术 挖掘炎帝故里】:

黄河新闻网晋城讯 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历史文化脉络清晰,框架完整,文明进程从未间断,影响深远。从距今180万年的史前旧石器时代发端,到新石期时代的女娲造人、伏羲画卦、精卫填海、炎黄大战等传说,历经尧舜禹和夏商周数千年的演进,到晋国和三晋时期已经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显著特征。秦汉以来,山西历史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加灿烂辉煌。山西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先进性以及艺术性,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风俗、习惯的形成发生了重要作用,对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力、渗透力和影响力,山西成为地方文化特色最浓厚的地区之一。

中华儿女自古以来就以“炎黄子孙”自称,刨开这厚重的土地,回到远古的时代,一起来追寻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神农氏的足迹。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躯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由此可见阪泉之战发生于神农氏时代末期,通过末代炎帝与轩辕黄帝的阪泉三战,使炎黄部落合二为一,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基础,同时引出历史上另一个炎帝之裔蚩尤部闪亮登场。《路史·蚩尤传》说:“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

蚩尤与八世炎帝榆罔都以牛半身的传说方式出现。以牛为图腾,两人(系)出自同一个氏族部落,都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后世关于对炎黄部落合并前的历史也无过多的详解,基本都是以神话故事方式在传播,本着对炎帝神农氏的虔诚和对神农氏“根”文化的追崇,笔者通过对远古神话故事、华北平原、华东地区的地理特征,结合史记、黄河流域出土的文化遗址,以及借用现代地图工具和模拟软件,试图还原历史本貌,一一展现给大家。

要还原远古时代的真相,这一切还需要从7500年前的那场世界性海侵说起,全世界已知的关于大洪水的传说有600多则,中国及日本、马来西亚、老挝、泰国、印度、澳大利亚、希腊、埃及及非洲、南美、北美土著等各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传说中都保留着对一场大洪水的记忆。据学者马克·埃萨克统计,全球共有 181 个国家和民族发现洪水神话,范围覆盖除南极洲外的其他六大洲。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古老传说都如此一致地记述了在我们本次人类文明出现之前的某一远古时期,地球上曾发生过一次造成全人类文明毁灭的大洪水,而且只有极少数人得以存活下来。(洪水的造成有两个推断,1:冰川融化,水位上升,这是正常逻辑描述,海岸线应该是逐步上升。2:小行星撞地球导致升温,只有突如其来的外力,才能引起洪水滔天的突发性灾难。目前本文仅叙述前者)

近代科学已经证明地球在冰川末期,随着气候转暖曾经有过世界性的大水侵。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早期,海平面变化研究工作迅速地由定性阶段发展到定量阶段。大量14C数据表明,最后一次冰川作用始于70000年前,距今18000年左右达到最盛期,约止于10000年前。第Ⅰ海侵的年代为距今8700年~6000年,属全新世中期。冰后期,海面迅速上升,大约在距今8500年前后,江苏东部开始发生大规模海侵,距今7000年前后海侵达最盛,此后海面波动下降,岸线开始后退,大约在距今6000年前后,海面波动微弱,岸线基本稳定,海面在稳定一段时间之后,又开始逐渐东移,大约至距今4000年前后,海面又相对稳定,沿岸又发育一道新的古贝壳砂堤和长江河口两侧沙坝,构成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古海岸线。

图中绿色部分在海侵最盛时代都是海洋,人类只能生活在黄、棕色的地方

打开百度或者Google卫星地图也能清楚看到远古时期的痕迹

为什么要重点提这次世界性海侵呢?因为这与远古人类以及炎帝神农氏的活动踪迹有非常大的关联,近年来关于炎帝神农氏的“正统”之争愈演愈烈,起初,参与争论的炎帝陵有三处:陕西省的宝鸡炎帝陵、山西省的高平炎帝陵、湖南省的株洲炎帝陵。后来,随着湖北随州炎帝故里、河南省的朱襄陵、湖南会同县连山的参与,这场看来不可能有结果的论战达到了白热化。那到底谁才是真正的炎帝故里或最具可考之真身呢?怀着寻“根”之心,笔者特使用专业软件模拟还原了海侵时代的画面:

图中精确标识了目前六处争论中的炎帝故里位置

图中浅蓝色为模拟海侵效果图

通过神话传说及近代科学研究,我们知道了地球上的人类在8700~6000年前遭遇过一次大型洪水海侵,至于海侵达到什么程度,本文又为什么确定说在7500年前呢,在这里笔者采用了太行山地貌以及中国目前已出土的人类史前文明进行佐证:    北宋时代杰出的科学家沈括看到太行山的山崖之间“怯怯御螺贝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经过研究后指出:“此乃昔日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对于太行山原来是海岸线,现代地质研究已证实了他的论断。    我们再经过对黄河中下游的史前文化遗址的梳理发现,好几个史前文化的截止与海侵的时间相吻合,后李文化、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彭头山文化、跨湖桥文化,都在公元前5500年前左右这个与洪水最高记录值的海侵时段消失(图中黄色五角星),取而代之的是在海拔较高且时间从水侵以后开始的北辛文化、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所以,这里可证明史前人类在此次海侵时,进行了一部分毁灭和跨度范围并不是很大的迁移,图中模拟的海平面上升数据只是延伸到太行山脚下,以刚好覆盖消失的史前文化为止。

模拟7500年前海侵(海平面大约上升60米),与史前文明遗址对照

中国大陆海平面上升60米海侵模拟图

海侵退却后史前文化遗址

从公元前5500年海侵达到最高值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经过两千多年的退潮期,海岸线短暂稳定下来,远古人类也从高处向低处不断延伸,相互融合,形成了多样的史前文明。“泰安岛”附近的北辛文化发展成了大汶口文化以及后来覆盖面最广的龙山文化,原来的海水覆盖区出现了石家河文化、薛家岗文化、汤家岗文化、良渚文化、造律台文化、后岗等文化,而身在黄河中下游的山西晋南、陕北、豫西北一代,因为没有受到海水入侵的太大影响,史前文明相对稳定的薪火相传,气候适宜,农耕技术的不断改进,出现了同时期比较领先的庙底沟文化、枣园文化、陶寺方国文化,此时正处于古史上的尧舜时代,所以在晋南逐渐确立了当时诸方国中的中心地位,亦即先秦史籍中出现的最早的‘中国’,由此奠定了华夏的根基,留下了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的时代篇章。    了解完海侵对各地史前文明的传承影响,再回过头来,就不难发现,真正的炎帝故里、或者说最早的炎帝神农氏故里身在何处。    通过海水入侵模拟图可以发现,河南的朱襄陵,在公元前5500年到公元前2500年期间,处在海底,其次是湖南会同连山、炎陵县、湖北随州炎帝故里,在古代穷山恶水的条件下,根据古人的活动范围,这三处更像是海侵后对彭头山农耕文化的延续,当海水入侵后,彭头山文化区变成了大洞庭湖,这里的先民往四周海拔较高的地方转移到几处(另一说可以是炎黄大战后的炎帝后裔到此),剩下的两个焦点处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在海侵时代相对发展稳定的陕西宝鸡和山西高平这两个地方。

 根据对古代文献的研究,溯源至远古时代我国西部的古老羌族(大地湾文化)。随着地理气候的历史变迁,羌族中分化出其中一支姜姓氏族部落,向东迁徙经过渭水流域,并在居住地留下地名姜寨、姜氏城等地名。那么炎帝是否曾在陕西定居呢?《国语》里虽然有“炎帝以姜水成”的记载,《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姜姓,母女登,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长于姜水,是其地也”。《帝王世纪》载“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的记载。但是,先秦文献却没有姜水的记载,宝鸡常羊山也不见于史书,《陕西通志》及民国所修《宝鸡县志》也不曾记载,起于何时也不可知。如果真与炎帝出生地相关,方志中定会特书一笔,不应弃而不顾。由此看来,“炎帝宝鸡说”也是有问题的。暂推断,宝鸡应该受大地湾文化东迁影响比较深,也有可能是某位炎帝氏族在迁徒过程中居住过的地方。    而在山西高平,把炎帝,黄帝,蚩尤,以及尧舜禹等三皇五帝列在一条线上,就能发现一个清晰的华夏文明传承脉络:10000年到7500年前,已经可以种栗养鸡的河北磁山农耕文明,在遭遇海侵覆灭后有一部分先民西上太行山,与当地原住民融合,开始在太行山区种五谷,尝百草,改进农耕技术,行成了农业相对较发达的神农氏部落,随着海水的逐渐退去,其后裔沿着太行山向周边扩展,活动在山西,河北,山东,陕西,河南一带,直到4500年前,地处太行山的高平神农氏部落因发明耒耜工具,以及烧山育肥等先进农业技术,被尊称炎帝。再传至八世榆罔时,同为炎帝后裔下山发展的蚩尤部在渤海湾发展壮大,封九黎之君(因史书记载,黄河下游九河分流入海,九黎即是这里的先民)并征服山东岛的少昊部落称东夷首领,拥牛和鸟双图腾。至此,山西高平的炎帝,山东九黎的蚩尤,河南新郑的黄帝三大优秀阵营登上历史舞台,并在运城的解池等地三战后(解池古称逐鹿),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石,再经过尧舜禹的精心经营,使物质相对盈余,促进黄河中下游流域优先出现了记录和分辨物品的文字雏形,最终以文字形成对其它地方的“殖民”,开创了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的华夏一统。

另根据山西《炎帝文化》精卫填海专辑刊文:高平炎帝陵因最早的先秦著作《山海经》对羊头山、发鸠山的准确记载,神农尝百草而永垂青史,这也是唯一一本先秦著作对炎帝故里有准确定位的佐证。

《山海经.北山经》中说:“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小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记载的是炎帝少女在高平市与长子县交界的发鸠山的事迹,即“精卫填海”的故事。另《山海经》记载姜姓炎帝所在之“姜阝水,亦称郯水”,也发源于发鸠山。记载炎帝神农氏活动的地方《山海经》云,“神农尝百草之地,山形像羊头”,就是紧靠发鸠山的羊头山。两山遥遥相望,相距30里。

把陕西、河南、山西、山东、河北、甘肃串在一起,华夏民族的最初原始文明,神话传说就在这个圈里,南方系同时期的农耕文明因为没有文字记录,又遭遇海侵,后来紧接着被先进的中原文明(文字)占领,所以只能作为远古历史的副本出现。现在的研究已基本确定,轩辕黄帝是一个人,而非部落代号,如果真如现在有些文章所说的炎帝在湖北、湖南,蚩尤在苗疆,他们跟黄帝打个仗还要跑个几千里到河北逐鹿,以古代穷山恶水野兽出没的交通状况以及部落的生活状态,加上黄帝人生的时间跨度,这个可能性有多少呢?假设炎帝确实在那几个地方,可是对炎帝以后的文献记载、传说、传承又在哪里呢?综上疑点,也只有在山西才可以找到答案,也只有在山西才能做到三皇五帝夏商周不断代的华夏历史传承。(图片来源:资料图)

[05-13 16:52]
【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总览】:

2016年5月13日—5月15日(主要活动)

神农炎帝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高平是神农炎帝故里,具有海峡两岸共同传承炎帝文化的信俗基础。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即将在高平市举行。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讲话精神,着力传承和弘扬“一座都城、一堆圣火、一缕曙光”的山西文化基因,围绕“寻根炎帝 梦回高平”这一主题和“增进两岸文化交流、增强民族凝聚力”这一要求,本着勤俭、节约、务实、高效的办事原则,通过举办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深入挖掘炎帝文化宝藏,进一步增强华夏民族认同感与凝聚力,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壮大炎帝文化旅游品牌,把高平打造成海峡两岸同胞寻根拜祖圣地,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开创富民强市的新局面。

(一)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旅游精品线路推介

时 间:5月13日09:00—11:00

地 点:山西神农炎帝文化交流中心图书馆三楼会议室

主办单位:山西省旅游局

晋城市外事侨务和旅游文物局

中共高平市委

高平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中共高平市委宣传部

高平市旅游文物局

(二)“问祖炎帝 寻根高平”海峡两岸同胞炎帝故里民间拜祖典礼

时 间:5月14日9:50

地 点:高平炎帝陵炎帝广场

主办单位: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

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交流协会(台湾)

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

晋城市三晋文化研究会

承办单位:财团法人东莞台商育苗教育基金会

高平市炎帝文化研究会

(三)“问祖炎帝 寻根高平”海峡两岸神农炎帝农耕文化研讨会

时 间:5月14日15:00

地 点:晋城市金辇大酒店二楼蓝滢阁

主办单位: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

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

山西省文化厅

山西省旅游局

山西省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共晋城市委

晋城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中共晋城市委宣传部

中共高平市委

高平市人民政府

协办单位: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交流协会(台湾)

东莞台商育苗教育基金会(台湾)

高平市炎帝文化研究会

(四)《炎帝故里醉乡音》专场晚会

时 间:2016年5月14日20:00

地 点:晋城市歌舞剧院琚颐睦剧场

内 容:上党梆子名家名段演唱、八音会表演、高平鼓书等地方特色文艺表演

(五)“寻根炎帝 梦回高平”海峡两岸神农炎帝经贸洽谈招商推介会

时 间:2016年5月15日9:30—11:30

地 点:晋城市金辇大酒店二楼蓝滢阁会议室

主办单位:晋城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晋城市招商局

高平市人民政府

(六)海峡两岸神农炎帝农耕文化展

时 间:5月13日—5月20日

地 点:高平市店上中小企业创业园

活动安排:

本次活动共分为文化创意产品展、特色农副产品展、特色小吃展、名优产品展、地方文艺活动等五部分。具体为:

1、文化创意产品展

主办单位:高平市委宣传部

展示内容:主要包括高平剪纸、黑陶、桑宣等文化遗产以及晋城市文化创意产品。

2、特色农副产品展

主办单位:高平市农委

展示内容:主要分为“丝麻布艺展示区、小杂粮加工产品展示区、特色果品饮料展示区、设施蔬菜(食用菌)产品展示区、肉制品加工展示区”五大展示区。

3、特色小吃展

主办单位:高平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

展示内容:传统历史文化食品类,地方特色类,特色面食类,其他地方特色小吃。

4、名优产品展

主办单位:高平市中小企业局

展示内容:主要分为机械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化工、轻工服饰、电子商务五个展区。

5、地方文艺活动

展示内容:

(1)民间艺术表演:邀请高平剧团和老年艺术团等民间组织在每天下午举办一场八音会、上党梆子、高平鼓书等地方文艺演出。

(2)高平民间耍乐:由农耕文化园负责组织吹糖人、画糖画、打麻糖、卖糖葫芦、炒玉米等民俗耍乐活动。

(3)太极拳表演

时 间:5月10日

地 点:高平市长平广场

(4)广场健身舞表演

时 间:5月11日

地 点:高平市体育广场

(5)“老年百姓大舞台”展演

时 间:5月13日—20日

地 点:高平市体育广场

(七)“丙申吉日 寻根炎帝”——炎帝足迹系列遗迹遗址参观

时 间:5月10日—5月19日

参观线路:根据观光时间,共安排5条观光线路,每条线路观光时间为1天。重点观光寻根炎帝、怀古长平、印象良户、千年古刹、太行风光、沁河古堡等景区景点。

线路一:羊头山;炎帝行宫—炎帝寝宫—炎帝中庙

线路二:佶俐尔—长平之战纪念馆—仙翁庙;良户

线路三:开化寺—大粮山;冶铸博物馆—民俗文化展(山西神农炎帝文化交流中心广场)—文化精品展

线路四:皇城相府—天官王府

线路五:王莽岭

承办单位:高平市旅游文物局

(八)“千古传唱 上党宫调”——高平市上党梆子精品演出

时 间:5月14日14:30—16:30

地 点:高平市第一中学

内 容:上党梆子精品剧目选段

承办单位:高平市文化局

[05-12 08:03]
【海峡两岸同胞炎帝故里民间拜祖典礼昨日彩排】:

5月10日上午,“问祖炎帝 寻根高平”海峡两岸同胞炎帝故里民间拜祖典礼进行首次彩排。

修葺一新的炎帝陵建筑群内彩旗飘飘,乐声阵阵,来自高平的舞龙、舞狮队和八音会队伍等,有序通过炎帝牌楼、朝圣大道、山门、功德殿、始祖殿,行至庄严的炎帝大殿前按指定区域和站位,静候彩排开始。

上午9时30分,伴随着现场指挥的口令,彩排正式开始——执“中华始祖神农炎帝”的旗队、执18般武器的銮驾队开道,文武两顶炎帝神轿按尊位依次被迎进主殿,舞龙舞狮队、八音会队、仪仗队整齐而肃穆地缓缓进入炎帝陵,“迎尊仪式”就此完成。接下来,参加典礼活动的台胞22家宫庙分四组进献牌匾。

随后,拜祖典礼开始整个典礼共包括盛世钟鼓、敬献佾舞、敬献花篮、敬献高香、恭诵拜祖文、敬十献礼、鼓乐祈福、天地人和八项内容,典礼告成后,在志愿者的引领下,参会嘉宾共植两岸同心树。

彩排之后,活动领导组马上召开现场会议,对整个拜祖典礼流程的细节进行修改,对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进行完善,确保各表演队伍以最佳状态,迎接5月14日海峡两岸同胞炎帝故里民间拜祖典礼的庄严一刻。

另据活动领导组透露,该活动的其他组成部分也已基本就绪。高平市中小企业创业园内的海峡两岸神农炎帝农耕文化展的展位基本布置完毕,分为文化创意产品展、特色农副产品展、特色小吃展、新能源新材料产品展、民俗文化产品展五个部分,约154家企业参展。

先期到达高平市的台胞自11日起,将分批次沿炎帝行宫、羊头山、高庙、神农城遗址群、炎帝宗庙、炎帝寝宫一线进行考察观光,增进对高平密集炎帝文化富存区的了解。

[05-11 09:07]
【炎帝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将启动媒体共发力营造氛围】:

“寻根炎帝·梦回高平”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即将启幕,媒体宣传进入高潮。各级新闻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对高平炎帝文化和活动筹备情况进行了大力度报道,进一步提升了高平炎帝文化的认知度和知名度,为活动顺利开展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今年1月23日至24日,高平神农炎帝文化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拉开了各级新闻媒体宣传神农炎帝文化的序幕。随后,《光明日报》刊发专题《传承神农炎帝文化 增进中华民族认同》,中国新闻网、中国文化报刊发消息《中国炎帝研究学者发布新成果:炎帝就是山西人》,《山西日报》先后刊发了《专家学者高度关注高平炎帝文化》、《高平:“炎帝故里”的六大特点和优势》、《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精神家园》等专版和《寻根炎帝 梦回高平》视觉版,山西广播电视总台先后播发了《高平:羊头山发现陶氏遗址》、《高平:炎帝陵主体工程完工》等报道,在全国尤其是在全省范围内引起较大反响。《太行日报》开设了《高平炎帝文化探源》、《喜迎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等专栏,刊发了一系列有关高平炎帝文化的专家发言、考古成果以及有关遗址遗存,深入挖掘高平炎帝文化的厚重历史,展示了炎帝文化的独特魅力;晋城广播电视台开设了《探索炎帝足迹》、《寻根炎帝·梦回高平》栏目,重点介绍高平当地与炎帝有关的民俗民风、历史传说等,宣传弘扬高平炎帝文化资源的深刻内涵,增进了民族认同。太行日报晚报版、晋城新闻网、晋城广电网、晋城在线、晋城发布等均发挥各自优势,对活动筹备和炎帝农耕文化进行了集中宣传,产生了积极影响。

为确保活动期间宣传报道有声有色、取得实效,市委宣传部制订了详细方案,将宣传报道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专门邀请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媒体和山西日报、山西广播电视总台等省级媒体,以及凤凰卫视、周边市级媒体、新闻网站等,参与宣传报道,营造氛围。方案要求市直媒体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把握导向、严守纪律,持续不断、形成声势,大力宣传我市文化旅游、经济发展新亮点,全方位、多层面、高频率展示善美晋城和大美高平的崭新风貌。市直各新闻媒体精心安排,周密策划,制订了报道计划,抽调精兵强将组成报道组,提前介入,及时跟进,全媒体发力,以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示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的盛况。(商津津)

[05-10 16:16]
【炎帝陵景区核心建筑介绍】:

炎帝陵鸟瞰图

  炎帝陵,俗称“皇坟”,位于高平市神农镇庄里村,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神农炎帝之陵寝所在地。传说炎帝在高平一带尝百草时误食一种有毒的“百足虫”,逝世后长眠于此。千百年来,这里留存有大量和炎帝有关的历史文化遗存。近年来,在当地政府主导下,多方筹资对炎帝陵进行了修复,共计建成占地160余亩、建筑面积1万多平米的大小殿宇291间,再现了炎帝陵久远的历史风貌。

牌坊

        中轴线上的一门三大殿

  炎帝陵建筑群依中轴线由南向北拾阶而上,由低到高次第建有“一门三大殿”,即山门、功德殿、始祖殿和炎帝大殿,为四进三重院落,显得庄严厚重。

  位于景区入口处的冲天石牌坊,高12米,宽24米,牌坊摺柱花板正面摹刻“炎帝陵”三个金字,背面携四个行楷大字“福佑中华”。牌坊后面便是朝圣大道,整条大道全长500米,宽12米,全部为高平当地黄砂岩铺墁,象征5000年古老的中华文明。天梯下接朝圣大道,上承炎帝广场,长95米,宽12米,共12个梯段108个台阶,中间镶嵌12块雕龙丹陛石,左右栏板雕刻有五谷图和百草图。

  登上天梯,就来到炎帝陵广场,往里便依次可见山门、功德殿、始祖殿和炎帝大殿。山门,又称“三门殿”、“四季殿”,建筑面积347.06平方米。两侧墙壁绘有炎帝四大臣子“四季神”的画像。功德殿是炎帝陵中轴线上第三大殿。建筑面积623.4平方米,殿内东西两侧壁画向世人展示了神农炎帝的十大功绩。始祖殿位于炎帝陵中轴线上,建筑面积758.2平方米,为祭祀神农炎帝之场所。殿内壁画展示了华夏始祖生平事迹和炎黄结盟的伟大功绩。最后进入炎帝陵的核心建筑——炎帝大殿。

山门

        壮观宏伟的炎帝大殿

  炎帝大殿是炎帝陵中轴线三大殿中的主殿,建筑面积1687.56平方米,为古建筑中的最高形制,规格等级仅次于故宫太和殿。殿内36根擎天“金柱”,二人方能合抱,高三丈有余,雄伟壮观。中间供奉神农炎帝木雕贴金神像,坐九龙椅,高5.65米,鹿、鹰雕像侍奉左右(相传炎帝幼时在鹰、鹿呵护下长大成人)。神像有一独特之处,即肤色黝黑,盖因炎帝尝百草时中毒所致,为纪念这位为国为民献身的始祖,即以此面容入殿敬奉。东西两壁壁画,为鸿篇巨制的《朝谒炎帝图》。

始祖殿

        各具特色的东西配殿

  除了中轴线引人注目的三大殿外,在炎帝陵的东西两侧,还分布着百草殿、溯源堂、五谷殿、医药堂、根源堂、农耕堂、关圣殿等各种建筑,共同组成了气势宏伟的炎帝陵建筑群。

  百草殿,建筑面积约367.7平方米,殿内供奉有神农炎帝和药童、药工的木雕神像。溯源堂建筑面积218.8平方米,堂内追本溯源,从地理、气候等方面充分印证了上党所处太行山区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医药堂与百草殿遥遥相望,堂内以图文形式呈现了中华始祖神农炎帝尝百草、兴医药的伟大成就。根源堂紧邻医药堂,堂内重点展示了炎帝在上党地区尤其是在高平境内留存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昭示了炎帝创造文明的根源之地,奠定了高平炎帝陵在全国首屈一指的地位。关圣殿,旧称关帝庙,原址位于五谷殿以东,现迁建于山门西侧三合院内,坐北朝南,为祭祀武圣人关公之地,寓意继续守护神农炎帝的陵寝。

  五谷殿是炎帝陵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古庙宇,旧称“神农上庙”、“炎帝陵庙”、“五谷庙”。始建于元初,明、清两代均有重修,2004年,高平市政府落架大修,五谷殿得以保护。现正殿为明代遗构,殿顶琉璃脊刹正面刻有“炎帝神农殿”,背刻“大明嘉靖六年”题记。殿内供奉炎帝、夫人及太子神像。石神台为宋金遗物,刻有龙、麒麟、鹿、花卉等浮雕图案,雕刻精美。

  五谷殿前有古柏一棵,其残根为炎帝陵最久远的历史遗存,是炎帝陵寝活的见证。该树种为桧柏,原有两株,分立于五谷殿正殿前甬道两侧,径约3米,五人方能合抱,树龄有五千年之久。相传黄帝即位后,封炎帝后裔参卢于潞,亲手栽植两株古柏,以铭记始祖之功德,荫泽万世子孙。农耕堂与五谷殿相对,建筑面积367.7平方米,堂内图文并茂展示了农耕之祖神农炎帝获嘉禾、种五谷的历史性功绩。

炎帝大殿

[05-10 16:13]
【中国炎帝研究学者发布最新研究成果:炎帝就是山西人】:

“炎帝生在山西,长在山西,最后葬在山西。我们要让全世界达成一种共识,炎帝就是山西人。”这是23日在京举行的山西高平神农炎帝文化学术研讨会上,颇为少见的一则有关炎帝说法的论断。这是厦门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周运中的最新研究成果,研讨会上,他引经据典向两岸专家学者阐述了其观点。

周运中先从《山海经·海外北经》、《楚辞·天问》、《淮南子·地形》等史料中,找出了古代有关“烛龙”的记载。“烛龙就是古代人看到地下有一条形似龙的火带,那时人们很害怕,并随之开始祭拜,这与炎帝崇拜火相吻合。”周运中表示,史料中记载,烛龙发生的地方就是现今的山西,之所以产生这一现象,是因为那是山西地下煤矿在自燃。

有关山西地下煤矿自燃的现象在《后汉书·周举传》以及《魏书》中都有记载,《魏书》中说:“太和八年五月戊寅,河内沁县泽自燃,稍增至百余步,五日乃灭……武定三年冬,汾州西河北,山火潜行地下,热气上出。”

此外,从中国姓氏的分布上,周运中也认为炎帝出自山西。周运中向与会者出示了一份权威的中国姓氏分布图,这些姓氏都是可证的炎帝后裔,在学界受到广泛认同。“在炎帝的后裔姓氏中,以岳、申、焦、吕居多,从分布图的颜色蔓延势头来看,这些姓氏都是从山西向外扩展。也就是说,炎帝的后裔都是从山西迁徙到了全国各地。”

近年来,有关炎帝陵归属的疑问说法不一。湖南省的株洲炎帝陵、陕西省的宝鸡炎帝陵、河南省的商丘朱襄陵、山西省的高平炎帝陵都宣称自己是炎帝陵寝所在地,形成中国5省4市“争炎帝”的局面。相较于其他省市多以“神农”、“炎帝”冠以乡镇之名,山西高平则以30余处炎帝庙,以及100多通记载炎帝事迹的碑刻而备受学界认可,历史遗迹分布之广、数量之多,在中国实属罕见。

2015年11月10日,山西高平当地考古人员在羊头山上发现石基础、石围墙、古旧步道,并在石围墙周围发现仰韶文化时期的陶片。高平市旅游文物局局长赵志敏介绍说,通过对一系列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记载比对,高平确为有关炎帝传说遗迹最为繁富区,该遗址或为历史上的神农城,距今有5000年左右历史,成为高平炎帝故里又一重要佐证。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袁广阔从考古和历史文献的角度,认为高平羊头山遗址值得深入研究。他建议,高平应制定一个长远的古文化规划书,在考古资料的基础上,考察该地区广泛流传的与炎帝有关的记述,定期举办高平古代文化研讨会,介绍考古发现和研究新进展。建设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与炎帝有关的考古遗址公园、特色博物馆等,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炎帝文化。

山西高平神农炎帝文化学术研讨会23日—24日在北京举行,邀请了来自北京、浙江、福建等中国大陆6个城市及台湾和香港地区的30余位专家学者,他们在两天时间里,将围绕“传承神农炎帝文化、增进中华民族认同”的主题展开讨论研究。(胡健)

[05-09 16:16]
【羊头山文化遗址发掘工作进展顺利 已呈现四合院概貌】:

为迎接“寻根炎帝·梦回高平”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的开展,山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今年4月起对“羊头山文化遗址”正式进行考古发掘,目前发掘工作进展顺利,已揭示出一座原始四合院的建筑概貌。

5月7日上午,九三学社晋城市文化艺术委员会和九三学社晋城市文博支社组织成员赴高平市羊头山,对羊头山文化遗址发掘现场进行了考察。正在该遗址现场进行发掘的山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介绍了该遗址的发掘进展情况。

去年11月份,考古人员在高平市羊头山上发现一处遗址,遗址上除发现大量陶片、瓦砾外,还发掘出一道东西走向的人工石砌围墙、石基础、古旧步道。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初步推测,这处新发现的羊头山遗址属于仰韶文化时期,与历史记载的“神农城”遗址时间、地点大致相吻合,距今已有5000年左右的历史。今年4月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对该处文化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并将其正式命名为“羊头山文化遗址”。

在一个多月的发掘过程中,工作人员聘请当地民工配合挖掘,共清理出碎石、杂土数立方。“该遗址的发掘工作刚开始还是有些难度的,建筑物倾塌严重,最上面是一层杂草,下面则被碎石、杂土完全覆盖。我们一寸一寸地手工挖掘,光清理碎石就用了一周时间!”现场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记者在遗址发掘现场看到,该处文化遗址的主体是一座“四合院”格局的建筑,北面5开间房屋、东西各1间厢房、1个庭院、1个南门基址面貌已初步呈现:粗砺的岩体、峥嵘的状貌瞬间把人带回刀耕火种的原始时代。工作人员介绍,呈现在大家眼前的这几组厚约0.5米的墙基,采取“双面垒墙、中间填土”的手法建筑而成,墙体由形状各异的原始砂石料堆砌而成,未发现有粘合痕迹,显示了原始祖先就地取材、因势利导的聪慧建筑技艺。

目前,羊头山文化遗址的发掘工作正在顺利推进。专家表示,由于该处建筑遗址现阶段还没有相应物件出土,因此对于该建筑所处的具体年代无法做出定论。(吴希莲)

[05-09 15:16]
【三天七项 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旅游招商活动将启动】:

2016年“寻根炎帝 梦回高平”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定于5月13日到15日举行。

5月13日上午,在山西神农炎帝文化交流中心三楼,举行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旅游精品线路推介会。

14日的活动最为精彩。上午,在高平炎帝陵炎帝广场,也就是庄里村新建的炎帝陵前,举行“问祖炎帝 寻根高平”海峡两岸同胞神农炎帝故里拜祖活动。到时候有上千名台湾信众一起出席。下午,在晋城市金辇大酒店举行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研讨会,届时,将有近百位专家学者参加。

14日下午,在高平市第一中学,“梅花奖”获得者杜建萍将会将现场版的上党梆子《长平绣娘》呈献给台湾观众,完美演绎高平这个戏曲之乡的精髓。

15日上午,同样在金辇大酒店,举行海峡两岸神农炎帝经贸洽谈招商引资会。高平本土优势企业主动出击,与海内外企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参加活动的台胞将会于5月10日到19日期间,分批次参加“丙申吉日 寻根炎帝”——炎帝足迹系列遗迹遗址参观。沿线主要设置有羊头山、炎帝行宫、炎帝寝宫、炎帝中庙及长平之战纪念馆等景点。

另据了解,除了三天的精彩活动,自5月13日起,为期一周的海峡两岸神农炎帝农耕文化展将在高平店上中小企业创业园举行。

[05-09 11:19]
【寻根炎帝梦回高平文化衫开始网上预售】:

穿上统一的文化衫,为“寻根炎帝梦回高平”首届山西高平海峡两岸神农炎帝农耕文化节助力。昨天上午,记者在共青团高平市委了解到,此次活动唯一的周边商品文化衫已开始网上预售。

文化衫采用最简洁的白色作为基色。正面以羊头山炎帝的塑像为主,威严的炎帝手托谷穗,身披红服,炎帝塑像旁边是“寻根炎帝梦回高平”八个红色大字。红字下面则是“为家乡加油!”在文化衫的背面则写有“山西高平,为我点赞!”的红色字样,文化衫整体看上去简洁大方。据了解,作为此次文化节周边商品的唯一合作方,高平市红旗商场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对文化衫进行预售。

“文化衫的价格很便宜,一件仅售19.9元,普通市民都可以接受。”共青团高平市委工作人员介绍,5月4日预售以来,就不断有市民通过高平市红旗商场网上商城开始预订。同时不少市民还在网页上留言,希望高平能够以此次文化节为起点一步步走向辉煌,让全世界都能认识到高平等等。

据了解,由于现在文化衫还处于预售阶段,且数量有限,所以不接受现场购买。有需要的市民,可以关注高平市红旗商场的公众号进行预订,也可以到红旗门店进行咨询登记。(李健)

[05-09 09:16]
【高平炎帝文化历史遗存获肯定】:

1月23日至24日,山西高平神农炎帝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的主题是“传承神农炎帝文化、增进中华民族认同”,高平炎帝文化的历史遗存获得与会专家的肯定。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就高平炎帝文化的历史遗存进行了交流。专家们一致认为,山西高平分布的炎帝古庙、碑记、石刻,无论是数量规格还是密集程度,内容最为丰富完整、影响最为厚重深远,在全国实属罕见。此次研讨会学术性很强,规格高,取得了丰厚的学术成果,是对炎帝文化研究的重要推进。

从遗址遗迹来看,高平炎帝文化的历史文物和建筑遗存相对完整。上党地区现存有关炎帝的庙宇共有53座,其中在高平有炎帝行宫、炎帝寝宫、炎帝中庙、炎帝高庙等庙宇院落35座。高平羊头山上有保存完好、价值较大神农城、神农井、神农泉、五谷畦、耒耜洞等历史遗存;神农镇境内有与炎帝活动有关的换马村、北营村、庄里村等村名、地名,形成了一个令人惊叹、相对完整的炎帝文化遗存的区域体系。高平炎帝古庙、古碑数量众多,大范围高度密集,且时代悠久,上至魏晋隋唐,下至清末民初,这些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是高平炎帝文化独特优势,雄厚资源的体现。

专家们认为,虽然不能用公元几百年以后所建的炎帝庙宇和碑刻来直接证明公元前几千年炎帝部族的情况,但纵跨一千五百余年的古庙古碑,可以表明炎帝历史传说在这一地区源远流长,这些炎帝古庙古碑至少是魏晋隋唐以来当地炎帝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值得深入探索研究。

地名变迁印证了炎帝在羊头山上的活动。高平出土的唐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泽州高平县羊头山清化寺碑》以及《唐故浩府君墓志铭并序》记载高平的羊头山也叫做“烈山”,这使得《国语·鲁语上》、《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所说的神农“烈山氏”的地望,在山西高平找到一个落脚点,是一重要发现,其史料价值可与唐代《括地志》说“厉山在随州随县”相并列。

文化史籍记载翔实丰富。高平作为炎帝活动的主要区域,历朝历代的有关史书记载炎帝活动的文字十分丰富。从春秋时期的《管子·轻重戊》、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北山经》、晋代程玑的《上党记》、北魏的《风土记》、唐代的《黑暗传》、北宋的《太平寰宇记》,到明代的《山西通志》、明万历的《泽州府志》、清顺治《高平县志》等等,有关高平的炎帝文化在史书记载中十分完整精致,历史文脉根源清晰可见。

山西大学刘毓庆教授在炎帝文化研究一项基础性工作中,对《国语》、《左传》、《管子》和《山海经》有关炎帝的四条材料进行了梳理考证,其中由《山海经·北次山经》所指的方位,提出姜水是太行山中的一条河流,也为炎帝在高平活动提供了有力佐证。

厦门大学的周运中在题为《炎帝在山西新证》的发言中,推测由“烛龙”发展为“祝融”,又由“祝融”发展为“炎帝”,并说《山海经》中的烛龙是山西煤矿在地下自燃的现象,所谓“烈山氏”也是山西煤矿自燃而造成了山上着火了。尽管也有学者对此持有保留态度,但与以往的“烛龙”是北极光现象的说法,以及“烈山氏”是刀耕火种的解释相比,见解颇为独到新颖。

炎帝民俗风情在高平影响深远。在高平流传着很多炎帝的神话传说和民间习俗,渗透到了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羊头山周围,很多地名、村名都同炎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地还流传着许多同炎帝有关的民俗,最突出的是对羊的崇拜。山西大学侯文宜教授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高平民间史诗《炎帝文书》所说的“炎帝上了羊头山”,种植五谷,发展农业,与在湖北神农架发现的《黑暗传》所说的“神农上了羊头山”,种植五谷的史诗,进行了比较,赞成这二者是“同源说”;又因高平有关神农炎帝的民间传说是成系统的,高平魏晋以来的神农炎帝的庙宇碑刻也是密集的,所以她主张“同源说”之源头在山西高平。

与会专家指出,高平羊头山仰韶文化遗迹的价值、意义重大。1986年在高平羊头山发现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表明在农耕文明开始前夕,高平就有人类活动。2007年,在高平发现了两处仰韶文化遗址。去年11月,又在羊头山发现仰韶文化陶片等。这些遗迹的意义是重要的,它填补了羊头山上也存在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空白。专家们认为,虽不能说这就是炎帝遗址,但却可以说它属于炎帝时代(距今7000年至5000年前)的文化,它提供了炎帝文化在高平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阶段的考古学信息。与会专家希望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羊头山、对高平市、对上党地区展开区域性的系统性的考古调查,这样不但有利于晋东南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建立,也有利于梳理清楚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发展实情。

专家们建议,炎帝文化研究应综合考虑。本次研讨会的研讨涉及炎帝文化研究中诸多课题,诸如炎帝既可以作为部族酋长个人人名,也可以作为部族集团之名和神名、部族宗神之名;炎帝等传说人物之名长时间段沿袭性问题;如何看待神农与炎帝分合的问题;炎帝族的迁移与各相关地名同名问题等等。专家们认为,若归纳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建议把对炎帝文化的研究与对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研究,对中国以农业为基础的文明起源及其发展的研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化基因的研究,对中华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祖先崇拜的宗教观、人生观、伦理观等方方面面的研究,结合起来,把对炎帝文化的研究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联系在一起。仅就山西高平而言,也应以炎帝文化为龙头,对高平有特色的诸多文化资源加以综合整理、开发和利用,并做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双轮驱动。

此次研讨会在对海峡两岸神农信仰的联系与差异的探讨方面也取得一些清晰的认识。例如,海峡两岸对神农在种植五谷、发展农业、尝百草等方面的贡献的认识是一致的。在台湾把神农大帝主要是作为神祇神明来对待的,在大陆把神农炎帝是既作为人文始祖又作为农业神、火神和部族宗神来对待的。在台湾对神农大帝的祭祀是与岁时节令结合在一起进行的,在大陆现在对炎帝的祭拜主要按照祭祖的方式进行的,等等。

东莞台商子弟学校董事长、台湾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长叶宏灯认为,五千多年来,能够延续这个民族的文化之根就是炎帝,同为炎黄子孙,大家应该共同努力,把炎帝文化精神发扬光大。

专家们表示,海峡两岸共同主办研讨会,共祭神农炎帝,这是两岸民间在文化认同中的一个方面。通过文化认同,可以增进民族认同和民族凝聚,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大事,意义重大,很值得持续进行下去。

据悉,2016年5月14日,高平还将举办海峡两岸炎帝农耕文化节,我省已将该项活动纳入“华夏之根·文明之旅”山西(古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专家们认为,该项活动将对推动两岸炎帝文化交流、弘扬和传承炎帝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李广瀚)

[05-09 09:16]
【羊头山所葬炎帝可能是谁?】:

红山文化时期神农氏炎帝像

羊头山炎帝文化已成为全国范围性的热议话题,国内许多媒体争相报道。2014年7月27日,笔者在《太行日报·星期刊》发表了《羊头山所葬之主,应当为早期神农》一文,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有关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羊头山所葬炎帝可能是谁?

1 炎帝出生在“羊头山”最先开创了“伊耆之国”

人们提起神农氏和炎帝,一般认为,炎帝就是神农氏,神农氏也就是炎帝。但是,古史记载,炎帝与神农氏绝非一人。在古帝王体系中,神农氏没有列入“帝系”,炎帝则是若干代神农氏的孙子辈,为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政治领袖,因火得天,而称“炎帝”。为“灶神”、“稷神”、“火神”,后称“太阳神”。神农由朱襄氏演变而来,朱襄氏因赤地而名。“赤地”即丹水之源,在夏商而称“鬼方”食黍,周代为赤白黎族地。

《管子·封禅·第五十》记载:“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者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虙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史记》也有相同记载。我们可以得知,在神农氏之前只有部落首领,而没有国家“帝王”之说。炎帝是一个跨时代的“三皇”人物之一,在“十七世”或者“七十世”之后,神农氏族史称“炎帝”。《管子·侈靡·第三十五》曰:“故书之帝八,神农不与存,为其无位,不能相用。”明确指出,神农氏没有列入“帝系”,不在“八世炎帝”之列。

神农氏是从朱襄氏演变而来的。《路史》记载:“有巢氏没,数阅世,而朱襄氏立,都于朱,故号曰朱襄氏。”《三皇本纪》记载:“燧人氏四传无怀氏、葛天、女娲至伏羲,继承基业。……端拱于上,朱襄诸臣分理于下。呜呼,此天所以开炎帝之盛也。”南朝,祖冲之《述异记》曰:“太原神釜冈中,有神农尝药之鼎存焉。成阳山中有神农鞭药处,一名神农原,药草山。山上紫阳观,世传神农于此辨百药,中有千年龙脑。”几部古典史书记载了神农氏炎帝的事迹,在羊头山最先开创了“伊耆之国”。尧帝,乃以炎帝母家国号为氏,世袭神农之业,在山西平阳(临汾)创立“伊耆氏唐陶国”。

《御览·卷七十八》和多本古典称:“女登于常羊,生炎帝。”《帝王世纪》曰:“于尚羊,生炎帝。”到底是“常羊”,还是“尚羊”?笔者认为,是音近的笔误,其实就是“羊头山”。

2 庄里村所葬之主,为“一号魁隗氏炎帝柱也”

笔者认为,高平神农镇庄里村所葬之主,应当是被史家确认的“后帝皇君,炎精之君”,即“一号魁隗氏炎帝柱也”。从“后帝”二字推断,“后”即帝王也,始于夏后氏禹代。《五行书》曰:“神农,丁亥日死,丁未日葬。”《三皇本纪》记载:“姜石年,姜临魁,姜承、姜明、姜直、姜釐、姜哀、姜榆罔。”《路史》记载:“神农纳奔水氏之女,曰听訞,为妃,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釐,釐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轩辕氏兴焉。……受炎帝参卢禅,封参卢于潞,守其先茔,以奉神农之祀。参卢之后,政衰,其国浸削。至春秋时,为晋之附庸焉。盖因国小,无纲纪祀法,而民俗鄙陋,颇同夷狄。然以火王,犹知尚赤,古谓之赤狄。潞氏潞子婴儿,娶晋景公之姊伯姬为夫人。其臣酆舒专政,虐伯姬而杀之。鲁宣公十五年夏六月,晋荀林父帅师灭潞,事载《左传》。今潞城县东北四十里有古潞城,即其国也。其国至神农冢一百六十里。”从潞城县至羊头山“神农冢”,大致为160里无疑。说明黄帝“封参卢于潞,守其先茔,以奉神农之祀。”守的不是“长沙郡茶陵茔”,而是“羊头山老茔”。此时的榆罔(参卢)炎帝仍然居守在上党黎国。长治“榆社县”和“榆次市”的古地名,与其有直接的关系。明代,朱载堉《羊头山新记》曰:“换马镇东南一里许,有古冢,垣址东西广六十步,南北袤百步,松柘茂密,相传为炎帝陵。……神农城内旧有庙,今废。”《山西通志》曰:“一在县北三十五里故关村羊头山上,元初徙建山下坟侧。”说明神农镇庄里村“炎帝庙”是从山上迁移下来建筑,为元初之物,“皇神农坟”古冢依旧。收藏家王永忠保存的一张长2.8米,宽0.5米的楠木制案,几的内侧题记曰:“清康熙九年(1670)重修神农炎帝庙”;一对清早期,老式核桃木坐椅下面,墨书“轨公神位”;另外一对老式坐椅下面,墨书“太子殿”;一对彩绘木雕狮子的底座边沿上,有朱砂墨书“炎帝祠定”字样。

笔者研究发现,《山海经·中山经》为我们准确记载了羊头山所葬之主是谁的问题。曰:“中次十山之首,曰首阳山(羊头山)。凡首阳山之首,自首山至丙山,凡九山,二百六十七里。其神状皆龙身而人面。其祠之:毛用一雄鸡瘗,糈用五种之糈。堵山,冢也,其祠之:少牢具,羞酒祠,婴毛一璧瘗。騩山,帝也,其祠羞酒,太牢具,合巫祝二人儛,婴一璧。”说明首阳山祠、冢、魁山之神,三者在远古神话时代已经俱全。“祠”宗庙也,“冢”古坟也,魁神,帝王神农氏之鬼魂也。祀之,使用最高等级的“太牢”,一璧礼之。“騩山,帝也”,即“一号魁隗氏柱也”。

《淮南子·汜诠训》曰:“故炎帝作火,死而为灶;禹劳天下,死而为社;后稷作稼穑,死而为稷;羿除天下之害,死而为宗布。此鬼神之所以立。”《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有烈山氏之子柱为稷,自夏以上礼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所以,神农氏与炎帝,在大禹王朝之前为“四大神主”之首,神农石年为“灶神”,炎帝柱为“稷神”。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神农氏炎帝之功绩卓著,因此被尊荣为华夏民族的“太阳神”。

3 贬谪长沙的系“八世炎帝”的后裔

《路史》记载:“炎帝戏,戏生器及小帝,自庆甲以来疑年。……小帝,少也,佚名。盖为政日浅者,自庆甲徕,俱兆茶陵。……天子而蒙出,则谓之少帝。魏书所述且至少帝,目平阳事靡,宪章乃频,于是小帝之谓,其亦孺帝之倅,为政无几,如后世携王、哀王之等者与。”《三皇本纪·引注·左传》记载:“鲁有大庭氏之库是也。立一百二十年崩,葬长沙。神农本起烈山,故左氏称,烈山氏之子曰柱,亦曰厉山氏。礼曰,厉山氏之有天下。”而《春秋·命历序》断然否定。曰:“炎帝,号大庭氏。鲁有大庭氏之库,禅通纪有大庭氏,又有炎帝神农氏,妄也。”在古帝王体系中,“帝戏”及孺子“小帝”和“库”,三人都没有纳入“八代炎帝”之列。长沙茶尾之陵,所葬之主极有可能是支系后裔,与帝戏孺子“小帝”,也称“孺帝”有关,是否“孺帝”就是“祝融”,不得而知。

笔者认为,是“帝戏”两个儿子,器与小帝、祝融被贬谪南下,到楚、荆两地开辟疆域,传授农业技术。以小帝、祝融为神农氏代表,成为楚、荆国的始祖。《路史·前纪》曰:“祝融以火施化,号赤帝,后尊为火神,水火之神。葬衡山之阳,是以名之。”《路史·国名纪》又曰:“今郑州有祝融冢。”祝融所葬之地,也多有争异。如果不出意外,茶陵之尾所葬之主,不是别人,正是被遗漏的“小帝”,戏的孺子,器的弟弟,祝融的叔叔。在政绩上讲,小帝没有创造出什么业绩,而祝融成功的打造了先祖神农氏帝业,被后人奉为“主南方火神”。茶陵所葬除小帝之外,也有可能是祝融之后。

谷峰编著《高平发现炎帝陵》,附载了两张有参考价值的《姜姓始祖炎帝神农传承157代世系表》和《炎帝神农分支分氏世系表》,登录了“戏器”,而没有将“戏与器”分开,而是合为一人。另外将戏的小子“小帝”漏录表中。“小帝”佚名,也是一个人物。准确的应当是“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戏生器及小帝,器生祝融”。

4 神农“人身牛首”是后人对其神奇技能的追思

《史记·五帝本纪正义》记载:“神农氏,姜姓也。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路史·后记》记载:“长八尺有七寸,弘身而牛头,龙颜面大唇,怀成铨,戴玉理。”考古学者对神农或炎帝长相“人身牛首”并没争议。因为神农与炎帝生存时代,没有一个帝王不是神话出来的。先民对石年称之为“神农”,正因为在农事方面有极高的技能,这些技能因神奇故名。由于神农之力改变了人们的饮食起居,对人类作出了贡献。后人对他追念有加,故追随和崇敬,被人永思。由于人们对先祖的崇拜,对农家耕牛的依赖,有可能把神农与“耕牛”的品德联系在了一起,因此对神农加上了牛首,水晶肚皮,说明神农辨识了百草百谷百疏百果,有毒没毒神农一品皆知。这种变异的神话,主要是指“神农石年(轨)”和“帝柱”,非指他帝。从目前发现的红山石器时期雕琢的神农氏炎帝像(太阳神)分析,头上有犄角,肚子肥大,与史书记载基本相同。

高平高级兽医师李玉振先生对《神农本草经辑注》进行过多年有研究,认为,1959年14月第一出版的此书,全书共收录365味中草药。其中产地在高平发鸠山、羊头山、王屋山、景山、炎帝岭等地的中草药,有107种之多,占29.3%。其中上品有40种;中品有33种;下品有34种。足可见,神农氏高平羊头山尝百草的神话并非空穴来风,事实胜于雄辩。

《战国策·鲁语上·展禽论祀爰居》记载:“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这段历史记载,可信度很高,接近科学之语。对神农之子“柱”的评价,十分真实可信。作者认为,“柱”才是真正的原始社会农业科学家,是推动农耕文明的先驱。神农氏炎帝的伟大创举,始于“神农石年(轨)”,壮大于“一号魁隗氏帝柱”。柱生于此,根植于此,首先创立了华夏史上第一个“伊耆国之都”,标志着华夏民族新石器时代,农耕、医学、汉字文明的火花在羊头山上冉冉升起,五谷育满神州大地。(李俊杰)

[05-06 16:16]
【张志仁主持召开炎帝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宣传工作会】:

5月4日上午,晋城市委宣传部召开会议,就“寻根炎帝·梦回高平”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宣传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张志仁主持会议并讲话。

会议听取了“寻根炎帝·梦回高平”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宣传工作筹备情况汇报,并就进一步协调组织宣传工作征求了意见和建议。

张志仁在讲话中指出,“寻根炎帝·梦回高平”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是弘扬高平历史文化,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增进两岸文化认同和拉动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相关部门要提高认识,增强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明确任务,细化责任,狠抓落实,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要结合自身特点和宣传资源,加强沟通联系,注重协调配合,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宣传报道工作;要深入挖掘炎帝文化宝藏,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报道我市经济社会和旅游文化发展的亮点和成果,壮大炎帝文化旅游品牌,为成功举办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郑璐 张雪婧)

[05-05 11:49]
【迎接炎帝农耕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

为迎接“寻根炎帝 梦回高平”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的举办,即日起至5月底,高平市组织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着力提升区域内卫生面貌。

此次整治重点为寻根炎帝、怀古长平、印象良户、梨园飘香、千年古刹五条精品旅游线路及沿线村庄、景点。为确保整治行动取得实效,高平市要求各单位、各乡镇(办事处)把握时间节点,倒排工期,细化目标任务,制订出时间表、路线图;加大督查考核力度,严格问责追责,全面提升区域内的卫生面貌,倾力塑造文化旅游城市良好形象。(李金莎)

[05-05 11:46]
【高平一带有关炎帝的祭祀活动与习俗】:

孩子过满月时,姥姥家要送上面羊表示祝贺。(资料图片)

下台村炎帝中庙,由皇帝敕建,创建年代不详,元明清各代均有修缮。该庙是高平地区三座由官方所建,用于祭祀炎帝的庙宇之一(其余两座为炎帝上庙和炎帝下庙,现已不存),也是我国目前保存最早的炎帝庙宇。(资料图片)

四月初八炎帝陵祭祀

每年的四月初八,是炎帝陵的祭祖节,炎帝陵周围的村子故关、北营、换马、庄里、口则等联合举行盛大的五谷庙庙会,祭祀炎帝,会期将近一个月。

为什么要在四月初八祭祀炎帝呢?因为相传四月初八是炎帝的生日,在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四月八,神农活,炎黄子孙都记得,祖先种地都靠他。”所以,四月初八这一天,这里都要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祭奠炎帝。

旧时主办庙会的首领都要从周围七村八社中推举,社首原是古代社会基层组织的首领,大约相当于今天的村行政领导。但五谷庙的社首却不是一地方行政首长,而是“宗教事务长官”,专管五谷庙的春秋祭祖活动。有句民谣道:“走扬州,下汉口,不如五谷庙里当社首”,就是形容当时庙会的盛况。每逢春秋祭祀之日,五谷庙的社首沐浴盛装,在庄严肃穆的祭祀古乐中,由前来参祭的府官州官们簇拥着登上祭台,进贡赞礼,主持祭奠。人们还要敲锣打鼓,由社首端着炎帝塑像到周围村庄出巡。据说,凡是炎帝巡到的地方,必会风调雨顺,粮食满仓。巡视后,返回庙中,将炎帝归位,由社首率众焚香叩头,顶礼膜拜。祭毕,社首还要下地道中,给炎帝墓前的万年灯添灯油,每次要添一桶之多,以期长灯不灭,精神永存。

据说,故关村的炎帝行宫供奉的是炎帝的三太子,每年四月初八的祭祀活动,故关村都要送太子去给炎帝拜寿,太子不到场,戏不能开演,十分隆重。

四月初八炎帝陵的祭祀活动由来已久,明朱载堉《羊头山新记》中记载:“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亦尝遣祭,禁樵采”。说明至少在元朝,庄里村炎帝陵就被政府认可,并遣官致祭,之后的历朝历代官府也都会在四月初八这一天派官员前来祭祀。

春节祭祀炎帝

过去每年过大年时,高平地区有祭炎帝的习俗。其中有的地方大年三十夜用小米做成捞饭和菜,焖起来后摆上桌敬供炎帝,初一蒸年糕再供;神头岭釜山村、高良村、贾村家家户户都要到炎帝庙叩拜,把炎帝接回家来和自家一块过年;故关一带则是抬上炎帝像,专门要回到其住过的故关、换马等地游行庆贺。

“谷祀”习俗

每年七月十五中元节,高平地区的老百姓家中会蒸“谷祭”、猪、羊、面塑小人到自家田地中祭祀五谷神老爷。祭祀的仪式是,用篮子提上蒸好的馒头,到地里把馒头摆好,烧香、磕头、放鞭,心中祈祷粮食丰收。“谷祭”在所有馒头中,个头最大,其呈圆锥形形状,周围由谷穗、叉子、木锹环绕,顶尖是鸽子。家中有几个男人就蒸几个谷祭,象征家里的男人吃了这些谷祭能有力气种庄稼、打粮食;而叉子和木锹表示百姓可以用它们扬土把鸽子赶跑,不让鸽子飞来吃粮食;有鼻子有眼的面塑小人在百姓中俗称“看谷姥”。在地里烧完香后,人们往往还要扯几根不成熟的谷子,放到家中供桌上。

还有的是秋收完后有在家中“谷祀”的习俗,一般是阴历十月初十,家家户户要特意用软米、用黍蒸成糕,捏成元宝、羊、灯盏等状,敬谢五谷老爷。另外“谷”的神力还用于丧葬,在人死后入棺前,要往棺里铺上一层谷物,铺的越多对死人后人越好,然后再把死者入殓。埋棺时,也要先往坟里撒上些谷,待封土后再往整个坟地里撒上带皮五谷。他们认为这种仪式代表死去的人落地归根,有利于子孙后代的繁衍不息。

蒸“羊”的习俗

在高平一带,小孩过满月亲戚邻里来祝贺时皆要做“面羊羊”或“羊羔馍”,姥姥、舅舅家要送五只大小不同的面羊,据说是取“伍”的谐音表示与羊为伍,五羊分大羊、二羊、三羊、四羊、五羊。大羊头下戴一把锁,用红线把三枚古铜钱套在羊脖子上。另捏拴羊石一块,意思是把羊拴住。羊在这里已经完全变成了孩子的替代物,把羊拴住就等于把孩子拴住了,这样就不至于被恶魔拉走。十五岁时再开锁,开锁时姥姥家也必须蒸十五只面羊,以象征十五岁。但与以往不同,面羊头下取消了锁,也没有了拴羊石。开锁仪式完毕后,孩子拿着一只面羊跑走,表示成人了,自由了。孩子用面羊找邻居家换一把盐,表示从此可以闯荡江湖,体味人生咸酸。

高平一带婚嫁时亲戚们每家都要蒸一斤面20个的八条腿小羊馒头作赠礼,炸菊花形散,有的做长辈的如姥爷、姥姥会蒸十二个压羊,前面是大羊,后面是小羊,拿红绳子串起。这些羊会放在篮子里,用红布盖着,送给出嫁的女儿,姑娘远嫁后每年都给她及后代蒸牛、羊、猪状馒头送去。过年时当地百姓也会蒸羊祭祀炎帝老爷。(王婕)

[05-05 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