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国两会特别报道】以战略之举打造 一流创新生态
2021-03-07 08:49:55    来源:山西日报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创新生态激活力,科研攻关开新篇。“十三五”期间,特别是2020年以来,我省着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聚焦“六新”突破,在“新”字上下功夫,在“改”字上做文章,探索出机制活、人才聚、平台起、项目新的科技创新山西路径,新发展动能日益增强,转型雏型开始显现,为我省“十四五”开新局、起好步奠定了良好基础。

不拘一格引人才 减负放权用人才

“科研过程可以设计和规划,但绝不应该固化和僵化。近年来,山西为科技创新‘松绑’减负,让科研人员拥有更大技术路线决策权,这无疑激发了科研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工作激情和创新活力,必将产生更多的创新成果。”谈起山西创新生态的改善,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炭材料国家实验室研究员陈成猛深有感触。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创新是第一动力,而人才则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

“十三五”期间,我省先后出台《山西省科研项目经费和科技活动经费管理办法(试行)》《山西省科研项目经费和科技活动经费管理办法(试行)补充规定》《关于落实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有关措施的通知》等多项政策,简化项目预算编制,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优化预算评审与执行考核机制,提高科研项目间接经费比例,为科技创新赋能减负。

2020年,《山西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条例》获得通过,在全国各省区市中率先出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地方性法规,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人才支撑、环境优化和体系建设等方面,为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释放科技创新活力提供了解决方案和法律保障。同时,我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创新生态的指导意见》,从五个维度、八个方面全力打造创新生态,战略谋划和推进力度前所未有;开展院士专家山西行活动,为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把脉问诊、支招出力,提供鼎力支持,创造有利条件;省领导带队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和长三角地区招才引智,年度引进博士首次破千。

由于我省打出了一套科技体制改革的“组合拳”,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策设计和改革方案,强化放权、减负、激励,科研人员获得感和积极性显著增强。“填表少了、审批快了、跑腿少了,报销简单了。自从经费调整审批权下放,再也不用把大量精力放在经费预算和报销上,有更多时间做研究。”太原理工大学青年教师戴文娟告诉记者,由于预算申报条条框框多,且不同类别的经费不能混用,科研人员修改技术路线引起经费使用变化,需要层层审批,耗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这次改革找准了为科研人员松绑的‘痛点’。”

体制机制改革带来科研成果的突破。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结果,经初步梳理,我省项目共通过12项,牵头完成3项、参与完成9项,为五年来最多的一次,其中主持完成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揭榜挂帅”补短板 项目攻关新样本

2021年1月27日,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在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成功下线,标志着我国氢能利用技术取得关键突破,中国铁路机车装备驶入全球氢能技术高地,这项成果是2020年度山西省科技计划揭榜招标项目的阶段性进展之一。

中车大同公司总经理助理高超告诉记者:“在不用改变任何铁路基础线路条件下,机车可在各类机务段、车辆段、编组站以及大型工厂、矿山、港口等场所执行运转、调车、救援等多用途的任务。由于没有任何污染物的排放,也不用重新架设取电网,相较传统燃油和电力机车,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在相对密闭的地铁、隧道、矿山等环境下使用优势更加明显,应用和维护成本也更低。”

长期以来,由于对资源型经济的路径依赖,忽视了对创新要素的挖掘与倚重,创新主体偏少、创新机制不活、科技人才总量不足等问题一直是制约我省科技创新的短板。为此,从2019年开始,为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我省探索建立“揭榜挂帅”的人才使用体制机制,面向天下英才广发“招贤令”,借助“全球大脑”帮助企业解决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研发一批高附加值的创新产品,建设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通过“揭榜挂帅”,遴选出更加符合山西产业发展和创新发展需求的高端人才,利用先发地区已形成的科学和技术资源,缩短研发周期,实现高端人才不为所有、但为所用。

2020年,为解决产业所面临的技术瓶颈,让技术创新的指向更加精准,山西省第三批21项专解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重点攻关项目,通过揭榜招标完成立项。自3月底张榜发布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37所省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和省内21家单位(团队)热烈响应,联手参与揭榜,他们将围绕关键核心技术进行重点突破,产学研用一体化通过破除地域和机制藩篱,联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共同搭建产业创新平台,着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

截至目前,我省已支持了3批40项“揭榜挂帅”重点项目,省财政引导资金2亿元,带动企业投资7亿元。与此同时,涵盖能源、大数据、煤机智能制造、通用航空等领域45个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项目指南已对外发布,正组织研发团队开展技术攻关。

脚踏实地建平台 创新为上再发力

焊接、搬运、码垛、称重分拣……总投资近600万元的机器人事业部,工业、特种、民用三大类新产品“火力全开”,以生产电子秤为主的山西国强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对工业机器人“着了魔”。

围绕国家智能制造发展规划,该公司成立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每年享受国家100万元的资金支持,致力于工业5G模块的设计和研发、工业大数据的应用、工业云平台的建设与推广。“受疫情影响,电子秤的销量同比下降30%至40%。”国强科技技术人员说,“东方不亮西方亮,研发工业生产机器人成了我们新的增长点。”

创新平台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压舱石”。在项目攻关快马加鞭的同时,我省围绕培育一流的产业生态和创新高地,突出抓好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着力引进一流核心人才研发团队,努力在专业细分领域聚焦发力,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加快突破,抢占全球前沿性科技创新及产业化制高点,一批创新平台基地建设也谋划启动。目前,全省开发区数量增至88个,工业类开发区规划面积达到2881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1.85%,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达到35%。创造性实施“111”“1331”“136”创新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到6个和31个,院士工作站达到114个,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比2015年增长3.5倍。

记者在山西综改示范区采访中了解到,2020年,示范区全面完成创新全覆盖,165家规上工业企业,85%建立了研发平台机构,实现技术创新活动100%全覆盖。建成了39个院士工作站、4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6个国家级众创空间,以及山西北京大学科技创新基地、山西粤港澳大湾区异地孵化中心、京晋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20余个协同创新中心。

2020年,我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谋篇布局未来产业,筹划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共建研发机构,着眼我省未来产业、新兴产业,加快科技攻关、产业升级。目前,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已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校引进20多家国内顶级研究院,鼓励园区企业与各研究院加强合作,并支持企业自身创立研究院。通过培育创新生态,打造自主创新体系,转型动能明显增强。示范区内的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排名,在一年时间内分别提高68名和10名,并在合成生物新材料、重组人源胶原蛋白技术领域培育出全球领跑企业。

7.8%,这是山西省在刚刚过去一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速度,在这一亮眼数字背后,反映出山西已经踏上从要素驱动向创新型驱动转型的征程,新发展动能正在持续发力、不断优化。

苟日新,日日新。面对“十四五”开新局、起好步,聚焦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依然是我省战略部署的一项重点任务,我们坚信,随着创新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山西的转型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记者沈佳

[ 编辑:胡耀宇 ]

  • 黄河新闻网手机版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