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村党员干部集中收看了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实况,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很受鼓舞。作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盂县最早实行包产到户的村之一,我们要认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奋进新时代,再创新业绩!”2018年12月19日,在盂县孙家庄镇禅房村污水处理项目工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爱民说。
位于盂县县城东北15公里处、土地面积5平方公里、现有人口331人的禅房村是一个老典型村。上世纪50年代,该村响应国家号召,男女老少齐上阵,开采铁矿资源支援国家建设,曾作为电影《帅旗飘飘》的外景地而闻名遐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禅房村作为盂县农村改革的试点村之一,在全县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又一次引人瞩目。
“投资320多万元的污水处理工程是我村2018年铺开的又一项民生工程!”在工地,当年曾带头实行包产到户,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现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的刘海寿老人精神饱满,声音洪亮。他介绍,通过实施这一项目,对村庄污水进行收集和处理,能有效解决困扰多年的环境问题,禅房村人居环境将再上一个新台阶!
近年来,禅房村党支部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坚持以党建引领各项工作,围绕“生态宜居”先后实施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工程,铺设管道1.7公里引山泉水进村入户,解决人畜吃水问题;硬化、绿化、亮化街道;粉刷、美化村庄外墙立面;新建党员活动中心和便民服务中心,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配套完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大为改善。2018年,该村又对公共文化设施进行了提升改造。宽阔平坦、整洁干净的进村公路,气势恢宏、古色古香的入村门楼,造型新颖、主题鲜明的文化长廊,曲径通幽、绿树掩映的农民公园,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村民休闲健身的“乐园”,也是禅房展现给外界的亮丽“名片”,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
“我是一个老党员,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永远跟党走!”刘海寿说。
“当年老书记带领村民实行包产到户是为了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今天我们的目标就是叫群众生活更美好!”王爱民说。
2008年,在担任村委会主任3年后,王爱民从老书记手中捧过了“接力棒”。上任之初,他就在本村尝试发展设施农业,流转土地,成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上走在了全县前列。此后,又鼓励和引导村民创新机制,走“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道路。2010年,村民王爱军注册成立山西溢盛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引进适合温室栽培的油桃、李子等水果种苗,发展林果、蔬菜种植;开发小杂粮种植基地200多亩,新建小杂粮加工厂房2000平方米,进行小杂粮深加工,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和带动村民增收。2015年,注册“健谷滋”商标,禅房村五大类20余个品种的特色农产品走出山村、走向更广阔市场。为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加工能力,2017年,该公司又扩建厂房1800平方米,引进日产120吨的小杂粮深加工设备。
支部建在产业上,党旗飘在田园中。产业发展到哪里,党建就跟进到哪里,基层工会组织就建立到哪里。山西溢盛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加强政治引领,成立了党支部、工会,是禅房村创新“党建+”模式,实行“党建+产业培育”的生动体现。
着眼于农村增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王爱民和支部“一班人”带领村民在原有基础上,接续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实行科技兴农,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扩大小米、蔬菜、果品等作物种植面积;进行特色农产品加工、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进“光伏领跑者”项目,村子一天比一天美,村民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我们要始终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村西侧、300多米长的文化长廊上方,王爱民指着眼前一大片平展展的土地说:“这里曾被称为地有八道沟、坡有十道梁,最深的地方足有几丈!2016年,我们硬是把它们填平了!”经过党员干部一个秋冬的苦干、11台机械3个多月的作业,共整理、复垦土地200多亩,4个矾土窑被彻底清理!
“这块高标准‘海绵田’,便于机械化作业,适宜集约化经营,我们计划引进高效农业项目。”边走边聊,不觉已踏入新修的进山路。王爱民如数家珍地介绍起禅房村的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
禅房遗址、凤凰山、石人山、鹿泉、鹿泉寺、神仙洞、通仙洞、距今933年的石刻、电影《帅旗飘飘》拍摄地旧址……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起点要有新担当,老典型要有新作为。我们要依托这些旅游资源,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王爱民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禅房村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进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朱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