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吕梁7月8日电 (记者 左橙) 七月的水稻仍是青翠,葱郁的枝叶有几公分浸在清浅的水田里,青蛙游过荡起涟漪,这样的场景并不只是发生在江南水乡,在吕梁山下的山西临县前青塘村,人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

前青塘村的水田。中国青年网记者 左橙 摄
7月5日,记者跟随“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中央网络媒体走进山西系列活动采访组来到前青塘村,了解这里的脱贫攻坚工作。
逶迤秀丽的吕梁山下,前“青”“塘”村实至名归。据山西省水文资料记载,上古时青塘处于地下古河道转弯处的顶点,河道从西北经村转弯向西南流去,形成水源蓄集盆地。
丰富的水资源造就了青塘的青翠与鱼塘,据村支书张新文介绍,前青塘村拥有四个鱼塘,泉水灌溉田地800余亩,苇子根植面积400 亩左右。
驻村工作队从临县文化与旅游局来到这里后,一方面发展产业,将芦苇变成粽叶,打造青塘品牌粽子;一方面抓文化,组织青塘粽香民俗文化节。
今年是临县文化和旅游局李鑫驻村的第五个年头,2015年8月至2018年3月他担任村里扶贫第一书记,2018年至今担任扶贫工作队队长。李鑫介绍说,刚刚过去的六月,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发起、前青塘村举办的第五届青塘粽香民俗文化节才落下帷幕,“持续三天的活动每天都有上万名游客从县城及周边地区赶来,品粽香、看水乡。”

前青塘村驻村工作队队长李鑫 。中国青年网记者 左橙 摄
一年一熟的原生态水稻变成了城里孩子的活课堂。李鑫向记者介绍,前青塘村离县城只有八公里,每到周末,没见过粮食生长的孩子们被家长们带到这里,辨认水稻和芦苇。
村支书张新文告诉记者,吕梁山周边少见成片种植的水稻,所以前青塘村的有机水稻格外畅销,“一亩地一千斤的产量每年被市场快速消化。”
2018年整村脱贫以后,扶贫工作队的工作重点从脱贫攻坚转移到产业发展,工作队与村两委合理把握资源优势,对青塘村的下一步发展制定了规划及目标。
村支书张新文望着茂密的芦苇丛,大胆设想,“要将这片芦苇开发成迷宫式的旅游景点。”
从芦苇变粽叶的实践,到水田成景点的探索,每一个被称赞的实践都有着起初始于空想的开端,青塘村正值“青春”,有无限美好的明天在等待被勾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