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黄河专题>
草木葱茏入画来——体验太原如何治山
2021-07-05 17:39:06    来源:太原日报

王家山森林运动公园一角。

昔日因开山采石植被稀少的荒山,如今满目叠翠、层林尽染。这是7月2日记者随“并州生态文明建设媒体行”采访团在王家山森林运动公园以及慕云山看到的景象。

黄土填埋场变身运动公园

太原东部山区,群山连绵,坡大沟深。长久以来,交通不便是东山周边居民的最大感受。“过去不用说城里人来山上游览了,就是自己去城里都是个问题,半个多小时都下不去。”杏花岭区中涧河镇王家山村村民李建义说,“现在北涧河路修到了家门口,去城里就花个十来分钟。特别是公园修好了,城里人都往山上跑,平均一天就能接待1000多人。”

他口中的“公园”,便是王家山森林运动公园。这里,曾经是太原的黄土填埋场,历经8年时间用1500万立方米黄土将深沟全部填埋后,从去年开始了大规模生态综合治理改造。目前,该公园已植绿近40万株,栽植松类、金枝槐、杏树、桃树,还有海棠、元宝枫、连翘、丁香、玉兰等乔灌木近60个品种。“地处杏花岭区,为了体现地域特色,杏树栽植量占到近一半。”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国土绿化管理科负责人温祺介绍。在公园的一处观景平台上眺望,公园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鲜花满地,让人心旷神怡。

作为打造“森林中的运动”为主题的城郊森林公园,建设施工方除配建有健身步道和自行车道外,还将配套建设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定制安装一块高15米、宽20米的LED高清彩色屏,让游客在游山玩水的同时,还可以看露天电影。“所有设施预计在国庆节前建成。”杏花岭区林草中心主任续奇才介绍。

生态环境治理,给王家山村这个只有90余户人家的小山村带来了希望——不少村民在家里开起了农家乐、民宿,搞起了采摘。“以前外出打工的村民多,现在多数都留村发展,在家门口挣钱。”李建义说。他本人,也谋得一份护林员的工作。

曾经满目“疮疤” 而今正展新颜

驱车来到距离市区30余公里外的尖草坪区柏板乡,曾经饱受开山采石之苦的慕云山,正在展现出新的光彩。据介绍,由于长时间、大规模的开采,造成了原生植被、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这里成为太原市北部破坏面最大、生态环境最脆弱的一个区域。2018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太原市慕云山废弃场地治理列为我市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40个项目之一。

慕云山治理项目于2020年8月开工建设,共治理废弃场地5处,主要包括废弃场地和排土场治理项目两个类型。“通过对4处高陡边坡坡脚及道路旁区域设置绿化带、开展兰村泉域涵养林绿化工程等措施,增加绿化面积99万平方米。”太原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科科长雷鸣介绍。

曾经矿坑遍布、采石和石料加工企业集聚的慕云山,经过专项整治,矿山生态修复进入收尾阶段。目前,已有金丝槐、榆叶梅、五角枫、金叶复叶槭、红瑞木、日本晚樱等彩化树种扎根这里,慕云山正展新颜。

“增绿量”也要“增颜值”

据了解,太原市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40个项目,集中在娄烦县、古交市、万柏林区、尖草坪区,包括矿山生态环境及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造林绿化、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河流水系及水生态保护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共5大类,让太原不断绿起来、美起来。

高质量的造林不止于见绿见水,还要让绿地充分活起来。仅2020年,太原市级财政就拿出5.1亿元做资金保障,将造林绿化高标准提档升级,大力引入阔叶树种、彩叶树种、经济树种,实现一次造林、一次成林、一次成景。今年,太原林业生态建设投入创历年新高,达15.8亿元,重点向汾河流域以及市域范围内东、西、北部山地倾斜布局。在生态建设中融入“美”的理念,在植树种草中贯穿“富”的思想,太原加快推动全域治山由“增绿量”向“增颜值”转变。 任晓明 文/摄

 


  • 黄河新闻网手机版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