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黄河专题>
【一剧一评】黄土地上种希望————评新编晋剧现代戏《眷恋的土地》
2022-07-23 17:01:29    来源:黄河新闻网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出品的新编晋剧现代戏《眷恋的土地》,视角独特,立意高远,聚焦土地,进行深情演绎,为山西戏剧舞台呈现了一部农村农业题材的优秀剧目。近日,该剧在第三届山西艺术节(云上艺术节)集中展播,广受赞誉。笔者观看后认为有以下亮点:

一、主题立意鲜明突出

文艺作品贴近现实生活,紧扣时代脉搏是赢得观众喜爱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文艺院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重要职责。晋剧现代戏《眷恋的土地》,讲述了以主人公葵花为代表的广大农民热爱土地,坚守农村,怀揣梦想,坚定信仰,为此不懈奋斗的故事。随着新时代我国农村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农民职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热爱土地,保护土地,用好每一寸土地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不仅农民要热爱土地,每一个中国公民都应该有这个意识。这是《眷恋的土地》带给所有观众的启示。

二、人物塑造丰富多彩

在本剧中,作者设计了众多鲜活的有个性特征的人物。如:性格干练,敢爱敢恨,敢拼敢闯,敢作敢当的葵花;饱读诗书,吟诗求爱的长礼;偷懒奸猾,油嘴滑舌,好吃懒做的“吃不饱”;爱管闲事,见风就是雨的快嘴“小喇叭”;朴实憨厚,爱土地如命的满仓……通过这些有趣、饱满的人物设计,加之导演精妙的动作编排和个性化的语言引导,配合演员的精准表现,音乐的有效烘托,舞台上呈现出了经过艺术升华后的“真实生活”,使得观众深受感染。

三、表演程式应用自如

剧中主要人物的扮演者大多是表演经验丰富,表演技巧精湛,塑造人物形象精准到位的优秀演员。如:扮演葵花的苗洁,扮演有田的刘树春,扮演长礼的王波,扮演满仓的武学文等等,他们都是晋剧教学领域或晋剧舞台上响当当的表演艺术家。在该剧中,苗洁既是总导演又是一号主演。武学文和刘树春同时兼任执行导演。值得一提的是,剧中人物葵花有近30年的时空跨度,从如花似玉的青春少女,一直到步态蹒跚的花甲妇女,这对扮演者苗洁提出了很高挑战与考验。剧中有两处表演,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一处是,第三场葵花与有田开着手扶拖拉机的表演。从用摇把摇动拖拉机,拖拉机开始抖动,到拖拉机打着火可以启动,都是依靠葵花和有田的表演动作来交代完成的。这一段二人的配合表演是新创造的程式,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符合戏曲虚拟的意向化特征,是一种艺术美的表达。二人的表演,既充分体现出了人物的年龄、性格特征和内心情绪、又展现出对于生活的细腻观察和舞台表现的娴熟驾驭。另一处是老年的葵花见到长礼之后,虽然很激动,但又很克制,苗洁的表演不仅表现出了外形年龄的变化,更折射出其内在的矜持与成熟,与前面戏的表演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从如花似玉的青春少女到步态蹒跚的花甲妇女,每一处细节都体现出演员高超的表演功夫。

除此之外,导演在处理满仓手拿土地承包合同的一段戏时,满仓跪在地上,久盼、喜悦、激动、热爱、期待、希望、眷恋等一系列的细腻表演,以及筑路工人的表演都融合了舞蹈和戏曲双重元素,十分出彩。

四、舞美设计相得益彰

该剧在人物造型设计与服装设计方面,准确地把握住了以下三个要点:第一,符合时代背景。剧中第一场和第二场讲述的是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的故事。新中国刚刚成立,剧中人物的服装、化妆、道具也较为朴素陈旧。第三场到第五场,讲述了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农民进城打工掀起热潮一直到逐步返乡,开展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的过程。服装化妆道具也因此进行了更新和改变。时代背景不同,相应的人物造型和道具设计也不同,有助于将观众带入到舞台表演中。

第二,符合地域特征。剧中表现出的是我国北方农村丘陵地带的地域特征。农村的四季气候变化、民俗风情、时代变迁等在人物造型设计和服装设计中把握比较准确。从整体上看,剧中葵花、长礼、有田、满仓、吃不饱、小喇叭、麦苗、老支书这些主要人物的服装设计,都符合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创作者还结合全剧灯光舞美的总格调,根据不同场次不同环境调整色彩,搭配巧妙。

第三,在写意和写实之间做到了分寸适当,表意清晰。全剧人物的身份虽然都是农民,但创作者将重点放在了时代变化、气候季节和人物个性特征方面。如,满仓朴实勤劳,葵花端庄秀丽,吃不饱刁滑偷懒,有田的贫富判若两人等等,都通过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最后,谈一点关于本剧的商榷之处。从编剧角度讲,开场在表现葵花的爱情选择时,感觉给人造成了单一的因爱情而爱情,如果能把守望土地融入爱情,用坚守土地考验爱情,将人物对于土地的眷恋融于她的每一个选择、每一次言行,就会使人物塑造更加饱满,可能会更有利于表达主题,升华这部剧的立意。(作者:张翼扬 张俊海  

[编辑:张旭]

  • 山西之窗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