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本网专稿>主题策划>
走“晋”考古遗址,探寻文明起源
2023-07-13 09:44:52    来源:黄河新闻网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晋”三大考古遗址,探寻文明起源。

山西兴县碧村遗址

山西兴县碧村遗址,是2022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也是国家文物局列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重要成果。

兴县碧村遗址首次完整呈现了北方石城核心区域的聚落结构,发现了中国史前时期布局最为规整结构最为严密的高等级双城城门,为揭示黄土高原4000年前后的政治格局和国家规模提供了典型案例。

碧村遗址的发现揭示了黄土高原4000年前的政治格局和国家体量。同时,碧村的考古成果,也是黄河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黄河文明的一个重要标识,是提升文化自信和自强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垣曲县北白鹅墓地

2020年,垣曲县北白鹅村发现了这处周朝王卿高等级贵族墓地,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工作者们来到这里,陆续对36座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相继出土500多件文物,其中带铭文的铜器有50多件,周代化妆盒和果酒遗存的出土更是震惊中外。

走进垣曲北白鹅墓地的发掘现场,一座近200平方米的考古保护棚格外醒目,在保护棚的下面“藏”着山西省第一座“地下考古方舱”。

“地下考古方舱”的建立,将使考古和科技完美结合,进一步推动山西省文物领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考古工作全方位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考古工作迈出创新的一步。

夏县东下冯遗址

夏文化的探索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学界的热点问题之一。这一问题因上世纪初的疑古思潮而起,随着殷墟的发掘、商王朝被证实而成为中国考古学的重大学术任务,又伴随着西方学界的质疑而倍受国人关注。

围绕探索夏文化的任务,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于1959年至1963年期间,在晋南地区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地面踏察。在发现的42处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其中东下冯遗址面积最大、包涵最为丰富。

2020年,在“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国家重大课题安排下,时隔四十年,重新启动了东下冯遗址的考古工作,通过全面系统的调查勘探工作,基本摸清了东下冯遗址的现存范围,面积约110万平方米。结合周边区域的田野调查,在中条山脚下、青龙河上游,“崔家河-东下冯遗址”构成了一处大型聚落群,从距今5500年的仰韶文化中期一直延续发展到夏商时期,见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

其中,在夏商遗存最为密集的区域,发掘出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夏时期“地坑式”窑洞聚落,包括窑洞、储藏室、水井、窖穴等遗迹,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另外还有千余块铜炼渣、铜矿石,以及少量绿松石串珠、嵌片等,为了解东下冯遗址的聚落与社会提供了珍贵资料。同时,在今年的发掘中,发现丰富的早商时期遗存,为了解东下冯遗址夏商时期聚落变迁,晋南地区夏商分界研究提供了新线索。

在发掘过程中,相关单位将从植物考古、动物考古、分子生物学、冶金考古、环境考古、年代学等方面多学科、多角度、全方位的对东下冯遗址开展综合研究,以期对夏文化的探索做出山西贡献。

策划:黄河新闻网采编中心

文案:李渊

连线视频记者:马杰、侯宇馨、吉祥、张宵宾

[编辑:胡娜]

  • 山西之窗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