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设计:高虹
编者按:山西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把脉定向、全面部署,绘就了进一步加快转型发展、奋进“两个基本实现”目标的“路线图”和“施工图”。为充分展现全省上下以全会精神为引领,进一步加快转型发展的思路举措、重点安排、特色亮点、进展成效和经验做法,本网开设“奋‘晋’笃行 转型加速”专栏,生动报道、全面呈现山西热潮奔涌的转型节奏及发展态势。
黄河新闻网讯(记者周昱丽)这里是能源大省,担着能源保供政治责任。在连续两年煤炭产量增幅超过1亿吨、连续三年总产量全国第一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规上企业原煤产量达6.78亿吨,占全国的29.48%,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这里是全国综合能源基地,肩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重大使命,始终安全高效推进传统能源行业转型。截至6月底,已建成46座智能化煤矿、1161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80%。
这里是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不断探索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22年并网风电、光伏装机容量达到4014万千瓦,新能源及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41.2%,非常规天然气产量突破110亿立方米……
这里是山西,坚定扛起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政治任务,坚持“清洁高效、绿色低碳”八字方针,聚焦2025年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0%、发电量占比达到30%的目标要求,把握“五个统筹”,加快“五大基地”建设,全力推动能源产业绿色转型迈上新台阶。
低碳化!山西是践行者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山西作为产煤大省、能源大省,一直在稳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加快构建现代化能源体系等方面,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山西统筹供给保障与低碳转型,在坚决扛牢能源保供政治责任的基础上,将“低碳”“绿色”置顶,加快煤炭绿色开发利用。
“5G智慧矿山”典型——新元煤矿,全国首座5G煤矿。
山西出台《全面推进煤矿智能化和煤炭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实施方案》,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截至6月底,已建成46座智能化煤矿、1161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80%,为确保2027年全省各类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积极开展煤矿绿色开采试点示范,建成一批试点示范煤矿,围绕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等绿色开采技术路线进行了探索实践。
此外,通过加强绿色低碳能源技术攻关,强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智能电网、智能制造等领域基础研究,围绕化石能源低碳化技术、关键基础材料和重点领域,统筹部署,着力提升能源领域相关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软件等共性关键技术水平。
通过推动省内现役煤电机组有序开展节能、供热、灵活性改造,进一步提升煤电机组清洁高效灵活性水平和调节能力,促进电力行业清洁低碳转型。积极拓展煤矿瓦斯发电利用方式,推动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瓦斯综合治理,有效推进节能降碳。
通过示范推广煤矿充填开采,努力促进煤炭生产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新建矿井开展井下矸石智能分选和不可利用矸石全部返井试点示范。实施矿区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工程,进行分类治理,提高草地植被覆盖度,有效遏制矿区植被生态退化趋势。
……
山西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绿色低碳的“山西路径”。
基地化!山西是探路者
统筹供给保障与低碳转型,加快煤炭绿色开发利用基地建设;统筹省内市场与省外市场,加快非常规天然气基地建设;统筹晋电外送与省内自用,巩固提升电力外送基地比较优势;统筹高端多元与绿色低碳,稳步推进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建设;统筹“国家队”与“山西队”,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煤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把握“五个统筹”,加快“五大基地”建设,山西从未止步。
8月24日早,位于泽州县川底镇二十里铺驿站的上空云雾缥缈,宛若仙境。一排排风力发电机在云雾中忽隐忽现,蜿蜒曲折的山路上,来往的车辆在云中穿梭,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张少毅)
以山西传统能源电力行业为例,不断巩固提升电力外送基地比较优势,煤电装机结构持续优化,目前单机60万千瓦及以上煤电机组占比46.8%,今年新核准同热三期、华能山阴2个2×100万千瓦的煤电项目,煤电机组“三改联动”累计完成4792.5万千瓦。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全面提速,截至6月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42.9%、发电量占比26.8%。电网结构持续优化,积极推进已纳规特高压通道和500千伏电网“西电东送”通道调整工程,外送电能力达到3062万千瓦,今年上半年外送电量731.52亿千瓦时,全国第2。此外,优化配置电力系统调峰资源,加快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等项目建设。
而在打造世界一流的煤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方面,山西依托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太原理工大学等“国家队”“山西队”,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能源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成绩可圈可点。
目前,全省能源领域拥有6家国家级平台、23家省重点实验室、17家省技术创新中心和8家新型研发机构;系列碳纤维技术为代表的材料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汾西重工19兆瓦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刷新全球最大单机容量记录;太锅集团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全球领先;程芳琴团队“分质资源化利用—分类无害化填充”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晋华炉”系列产品近三年全球市场占有率达70%。
“五大基地”建设是清晰的定位,是发展的平台,更是转型的保障。山西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打造独具特色的“山西样板”。
多元化!山西是引领者
风电、光伏、氢能、地热能……山西能源产业朋友圈不断扩大。“十四五”以来,我省深入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能源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加快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持续扩大清洁低碳能源生产供应,2022年并网风电、光伏装机容量达到4014万千瓦,新能源及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41.2%,非常规天然气产量突破110亿立方米,氢能、地热能、新型储能等加快发展。
图为晋中榆次区推动实施100MW农村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让村民在家坐享“阳光收益”。
地热能是一种分布广泛、稳定可靠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山西的地热能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开发利用已初步形成“综改模式”“运城模式”“忻州模式”等本土开发模式,为全省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在山西综改示范区实施“地热+”综合能源供热示范,已累计建成10余座“以地热能为主、多能互补”绿色能源岛,供热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在运城利用地源热泵技术实施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已建成在用浅层地热供热(制冷)面积300万平方米以上;在大同天镇县已建成高温地热能科研试验示范电站,装机容量580千瓦。在忻州、朔州等地已初步形成温泉康养旅游、工业利用等多元化利用方式。
地热能资源的高水平开发利用,是我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先开发利用的生动注脚。下一步发展思路清晰可见。统筹优化布局风电光伏和支撑调节电源,分步骤重点建设晋北风光火储一体化外送基地、忻朔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基地、晋西沿黄百里风光基地、晋东“新能源+”融合发展基地、晋南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基地;加快推进分布式能源多领域融合发展;加快推进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开发利用。从聚焦集中式做大做强、分布式做优做精两方面入手,持续扩大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提高装机占比。
同时,将抽水蓄能作为储能发展主攻方向,在源、网、荷三端合理布局新型储能,形成以抽水蓄能为主、新型储能为补充的存储调节体系;优化主网架结构,强化多元化智能化电网基础设施支撑,提升电力系统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适应能力。加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终端直接利用和多元化非电利用规模,多措并举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
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十四五”以来,山西能源产业坚持低碳化、基地化、多元化发展,持续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不断优化调整能源结构,推动能源产业绿色转型,为全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山西从“煤老大”到“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的历史跨越,不断探索,不断前行,不断积累高质量发展的“山西经验”。
今天的山西,绿色动能澎湃,能源产业绿色转型正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