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本网专稿>
两会·声音|心系“三农”谋发展,政协委员为乡村振兴支招
2024-01-25 11:02:17    来源:黄河新闻网

黄河新闻网讯(记者钱龙 孙宇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三农’工作重心已经实现历史性转移,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都要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在山西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政协委员们聚焦乡村振兴建设,为助力农村发展建言献策。

赵士权委员:把“千万工程”经验运用到和美乡村建设中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多次出现,这让山西省政协常委、山西乐村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士权倍感欣慰。

参加今年的山西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赵士权带来了关于学习应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建议。“20年来,浙江‘千万工程’已经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农村样板的总抓手,描绘了一幅‘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壮美画卷,为持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成功案例。我们要自觉将‘千万工程’所蕴含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转变为推动山西和美乡村建设的思路方法,打好乡村振兴的漂亮仗。”赵士权说。

图为山西省政协委员赵士权。

他注意到,农业增效难、农民增收难、农村社会进步慢,城乡分割的体制和发展失衡等问题相互交织,使和美乡村建设成为乡村振兴最大的难点。对此,赵士权建议,一方面,可以通过创新农产品供应链体系、通过构建包含大数据中心、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在内的基础共享平台等方式加强乡村数字流通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可以搭建乡村数字治理服务平台,提升乡村治理的创新性和有效性。

除此之外,赵士权认为:“发展乡村振兴事业还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留在县城、乡村工作生活和创业发展,这不仅是供给侧生产力布局的需要,同样也是需求侧市场规模和消费活动方面的支撑。”他建议,可以通过建立乡村e镇数字专业人才培训基地来强化乡村数字专业人才培训,同时建立乡村数字专业人才培训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制定鼓励人才发展的税收优惠、创业支持、科研补贴等支持政策,建立健全人才流动和交流机制,促进数字专业人才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一方面可以增强返乡创业者的信心,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乡村数字专业人才培训的吸引力和留存率,让更多人才扎根乡村。

高志强委员:推广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助力农业节水增效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发展农业的首要任务。实现并稳定300亿斤粮食产能,是山西省贯彻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的“山西行动”。今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未来五年将新增、恢复水浇地300万亩,建设改造高标准农田1200万亩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300亿斤以上。

图为山西省政协委员高志强。

经过一系列调整和部署,全省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逐步完善,各项工作成效显著,但有一些突出问题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势:一是灌溉水资源利用率较低,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0.556,低于全国0.568的平均值及周边河北、河南、陕西等省份0.612的平均值;二是提升粮食产能的技术创新不足,缺乏大幅度增产的技术模式;三是灌区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低,施肥时期与作物需肥关键期错位,且通过挥发、淋失等途径损失到周围环境,造成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基于现存的这些问题,山西省政协委员、山西农业大学教授高志强建议,开展基于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下冬小麦—夏玉米“吨半粮”高产科技攻关行动,针对当前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冬小麦—夏玉米“吨半粮”创建过程中仍需解决的关键核心问题,组织开展相关科技攻关,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进一步挖掘冬小麦—夏玉米粮食产能潜力。同时,在麦玉一年两作区水浇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时配套滴灌系统,对推广应用滴灌技术取得重大成效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

据高志强介绍,目前,山西省水浇地冬小麦—夏玉米两作面积约460余万亩,采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后,节水与增产效果明显。“按照冬小麦、夏玉米单产分别增加200斤/亩计算,水肥一体化计算应用达到200万亩,就可实现每年冬小麦增产4亿斤、夏玉米增产4亿斤,稳定增加粮食产能8亿斤,从2022年的292亿斤稳定增加到300亿斤水平。”他认为,采用滴灌水肥这种一体化节水灌溉技术,既可以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升施肥施药精准度,保持土壤结构,减少生态环境污染,又能够推动高产、稳产、高效率的农业生态体系加快构建。试验示范工作的开展还能够让老百姓更直观地认识到科技在农业领域发挥的作用,推动广大农民群众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一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 山西之窗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

手机黄河新闻网
www.sx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