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大地丰富的民间艺术宝库中,面塑,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将面粉等简单材料,通过民间艺人灵巧的双手,幻化成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承载着山西人民的情感与智慧,诉说着这片土地上千年的历史与文化。最初,面塑多作为祭祀用品,用于供奉神灵和祖先,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随着时间的推移,面塑逐渐融入到各种民俗活动中,成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定襄面塑
定襄面塑,作为流传于山西省定襄县的传统美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与普通面塑相比,定襄面塑独具特色。制作工艺上以塑为主,着色为辅。其造型风格十分随意,在简括整体的形体上,艺人们巧妙地用锥子、梳子等简单器物压出点、线,化作精巧的纹饰,形象塑造简练概括、粗犷豪放又朴实丰厚。
春节时,巧手的妇女们会捏制佛手、石榴、莲花等形状的供物,还有枣山、花糕、钱龙等;寿诞之日的喜馍,多以桃为主体,加上吉祥长寿的装饰,且常用彩色,显得富丽堂皇;寒食、清明时制作“寒燕”,插在酸枣枝上。定襄面塑题材广泛,涵盖民间故事、戏曲人物、飞禽走兽等,每件作品都散发着雅拙的原始美,充满浓郁的地方特色。
闻喜花馍
闻喜花馍,作为山西省闻喜县的传统美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婚嫁时,男方会送女方“龙凤花馍”,色彩丰富,大红、品红等明艳色彩搭配,彩龙彩凤用多色勾线,艳而不俗,寓意龙凤呈祥。寿诞时,寿桃以淡黄为底,搭配莲花、菊花等花卉,色彩明快;寿糕四周九狮围绕菊花,寓意高寿,色彩沉稳大气,白、绿、黄等色对比强烈,展现出祥和之感。
闻喜花馍艺术特色鲜明,造型有简洁、堆贴、插花等类型,分别展现出古朴、精致、层次丰富的特点,象征意味浓厚。其抽象性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色彩依据传统五色观搭配,传达着生活内涵,是民俗文化的生动体现。
新绛面塑
新绛面塑,作为山西省新绛县的传统美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新绛面塑内容与形式丰富多样,品种多达六十余个。因其面团柔软和发酵状态的限制,造型上以神似为主,不求写实。元宵节的猪、牛、羊祈求六畜兴旺,棉花篮、小麦囤盼五谷丰登;端午节的老虎面塑,寓意驱邪避灾;八月十五的石榴、桃,象征团圆美好;过年时的枣山、枣糕,有着吉祥长寿的寓意。
此外,新绛人还创新出以死面为主、发酵面为辅的配料方案,让面塑蒸后自然阴干,不仅能保存三年以上,还抗摔耐磨,为这一传统艺术的长久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焙面面塑
焙面面塑,作为山西省阳城县的传统美术,是熠熠生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俗称焙面娃娃,在当地民俗生活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每至农历七月十五,娘家便会精心准备焙面娃娃,郑重地送给嫁出三年的女儿,而在小孩满月、老人祝寿等重要时刻,它也总是如期而至,承载着满满的祝福。
阳城焙面面塑以上好麦面为主料,巧妙搭配杏仁水、糖稀搭色水、黑豆和花椒子等辅料。经艺人巧手捏塑后,放入砂土套锅精心焙烤,出炉后的面塑形状精美,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口感更是酥脆可口。它的内容丰富多元,无论是精彩的传说故事、鲜活的戏曲人物,还是灵动的飞禽走兽、娇艳的花鸟鱼虫,都能通过这小小的面塑一一展现,成为了阳城独特的文化名片。
山西非遗面塑艺术不仅是一种民间技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承载着山西人民的生活记忆、民俗信仰和审美观念,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变迁。(刘彧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