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黄河专题>2025>
“青春中国年”作品选登|年俗烁古今,春韵传华夏
2025-02-04 12:12:41    来源:黄河新闻网

【编者按】“青春中国年”2025年迎新春文化作品创作大赛由黄河新闻网联合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共同举办,征集展示参赛者眼中的非遗新魅力、春节新风尚和家乡新变化。

《年俗烁古今,春韵传华夏》

银蛇诵舞,律回春渐。当期盼的心打出团圆鼓点,当辛勤的手涤净屋舍尘嚣,当鲜妍的红装点三晋大地,总要欢快地高呼:新元肇启,再逢春节!

腊月时分,姗姗来迟的雪化作新春祝颂。皓色迷蒙,更见一团团火红的窗花、一盏盏玲珑的灯笼跃动着接福纳吉的喜悦。雪花在半空摇摇晃晃,追赶风劲疾的步履,思绪随之荡漾。岁月年轮镌刻无穷,个体生命蜉蝣须臾,春节却能引发历久弥新的文化共鸣,唤醒古今游子的归乡情思,无愧为泱泱华夏的“活历史”。谷熟为年,岁首祭祀将五谷丰登的欢歌吟唱;鸣竹除岁,缤纷焰火将祈愿寄予长空;颂椒声起,挥毫写就的新桃将旧符换去。

飞雪迎春的惊喜寸寸盈满心头,窗外几个着红色新袄的孩童挽手笑着、闹着,薄雪间映出一串或深或浅的脚印。时节如流,不知千百年间是否也曾有瑞雪踏春而来,轻柔地抚过这片表里山河?不知它是否驻足街巷小铺,在此起彼伏的吆喝中伴百姓选购年货?楹联爆竹,锦装糁盆,那没有网络的时代,满载而归的欢愉足成精神的富足。

纷扬雪落,拂了一身还满。

看,它在东南晋城的山头涌起银涛,凝望无法磨灭的勇气与坚毅。这座煤铁冶炼之都,因新年渴求天佑平安、生意兴隆,从不乏与火较劲的勇敢者。他们手持两根花棒,扬起下棒猛击上棒,一千六百度的铁水散作漫天华彩。打铁花,打铁发,遍地烁金为新年舞一场炽热的序曲,发的是对风调雨顺的向往,是对红火安宁的追求。年复一年,如雨的火花总会照亮暗夜,未来,也将有无数对传统文化深怀热忱、坚韧无畏的年轻人走入山岭,为古老技艺的传承注入新的豪情。

看,它在民族摇篮晋南上空盘旋舞动,追溯中华人文精神的曙光。汾河流淌,盆地错落,带来优越的农耕生产条件。扎根沃土的先民播种万里麦浪,形成以面食为主、馍为特色的饮食风俗。每逢年关,心灵手巧的晋南人便拿出切、揉、捏、揪等绝活,圆润的面团在掌心成形,再点上缤纷色彩,成为独一无二的花馍。平凡烟火里的艺术家举起财足粮丰的“金罐”,捧出迎春贺岁的“元宝”,累成阖家欢乐的“枣山”,还要把这些亲手制作的珍宝放进游子的行囊。一程麦香相送,故乡的味道里新一年的奋斗也更有劲头。

看,它在晋商之源晋中摇曳落下,仰望古城人家门前栩栩如生的画作。门神作为民间相传的保护神,每逢春节便张贴于千门万户,目光炯然,身姿挺拔。木版年画早已不只是年节欢庆的点缀,而描摹出寻常人家最朴素的希冀;不只是唤醒沧桑古城的明快风景,而是老老少少埋藏心底的悠扬年味。摘下褪色的旧年画,旧岁酸辛随东风暖意尽数散去,携手贴上缤纷的新年画,来年展望在生动形象里愈发生辉。于非遗守护者而言,一个人,一把刀,一块板就是一整天。执刃日夜不辍,锤炼刀锋落木的行云流水;勾画细致入微,沉淀“精一事,成一器”的深厚匠心。

童年时在腊八回到老家静乐,曾与父母去刨“腊八冰”。我和母亲拿起水桶,父亲在山泉旁用斧子刨出棱角分明、晶莹清澈的冰。待冰化为水,便用于熬制腊八粥。小时候的我只觉得冷风怒号,双手吃力地提起桶,脸颊经寒意拍打而僵硬通红,几次后便以过程繁琐为借口不愿再去。现在想来,我与深入了解家乡年俗的机会擦肩而过。众多别具特色的家乡年俗,亦因与年轻一代渐行渐远而消失在大众视野,只能在浩瀚历史间觅得惊鸿照影。但中华传统年俗经滚滚光阴洗礼,代代文明传承,已然融入华夏民族的气韵,萌发出薪火相传的

生命力,更应由扬帆逐浪的年轻人们将这根和魂传递,将美满祥和的中国年传递。

因有春节,奔忙的彼此不再动如参商,拥抱神州万里共此时的团圆。脚步慢下来,依偎在家人旁,包起白胖胖的饺子,吃顿热腾腾的年夜饭,打开如约而至的春晚,喜获沉甸甸的压岁钱,当新年的钟声响彻,便是爆竹声声辞旧岁,春满万象又一年!

(作者:杜沛霖 山西财经大学文化旅游与新闻艺术学院)

[编辑:侯津刚]

  • 山西之窗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