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本网专稿>
从博导“罪己诏”反思高校人才评价体系
2025-03-13 17:22:01    来源:黄河新闻网

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一位六旬博导因发表论文不达标,被该校认定为考核不合格而当场退群,在朋友圈发布"罪己诏",痛陈自己未能完成考核任务,愧对学生和学校。经该校审查,此教授聘期内在普通C刊发表论文1篇、报纸发表论文2篇(按C级认定),明显低于考核要求,未完成所应履行的岗位职责,学院认定其聘期考核结果为不合格。

这封充满悲情的"罪己诏"迅速引发热议,也让人们将目光再次聚焦于高校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诚然,发表论文是衡量学术成果的重要指标,但绝非唯一标准。将论文数量与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简单挂钩,这种"唯论文"的评价导向,不仅扭曲了学术研究的本质,更催生出学术浮躁、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一些教师为了完成考核指标,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投入到论文发表中,甚至不惜铤而走险,走上学术不端的歧路。而像案例中这位博导一样,潜心育人、桃李满天下,却因论文数量不达标而陷入自责的教师,又何止一人?

人才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立体的。对于高校教师而言,除了学术论文,教学水平、科研成果转化、社会服务贡献等都应是重要的评价维度。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都做出突出贡献的全面型人才。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才能引导教师回归教育初心,潜心治学,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罪己诏"事件是一面镜子,照见了当前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弊端,也折射出人们对科学人才评价体系的期待。破除"唯论文"论,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这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应有之义。

你认为如何评价人才才是科学合理的?

评论区聊聊

2ba88c853be6ae12847610492bbd0a06_13313899_94fdad57-b376-482c-96ef-bf8f7fcb685a.jpg


[编辑:刘亚男]

  • 山西之窗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