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357-2020788

3962000

8891890

传稿邮箱:sxgovlf@163.com

洪洞“金笋”火出圈,国际市场抢着要

临汾频道 >  临汾三农新闻 > 

立夏时节,万物繁盛,洪洞县万安镇西梁村的田野间涌动着绿色的希望。在乾坤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芦笋种植基地,一垄垄田埂如大地的五线谱,两行翠绿的芦笋苗恰似跳跃的音符,鲜嫩的笋尖正以每天数厘米的速度突破土层,勾勒出一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生动画卷。

“蔬菜之王”芦笋的落户,源自一位新农人的敏锐洞察。2022年,万安村村民刘亚平在吕梁文水考察时发现,这种富含18种氨基酸和硒元素的高端蔬菜,不仅营养价值冠绝群芳,更有着“一次种植、十年收获”的经济特性。然而,当他将目光投向家乡时,却遭遇了“前车之鉴”的警示——邻近乡镇20多年前的种植尝试,因口袋虫肆虐导致根系溃烂,最终折戟沉沙。

“破解病虫害是破局关键。”刘亚平带着笔记本扎进吕梁文水基地,从土壤消杀到生物防治,从滴灌系统到轮作周期,整整两周的“蹲点学习”让他掌握了现代种植技术的“密钥”。回到洪洞后,他将选址目光锁定西梁村,这里不仅有闲置多年的冷库厂房,更有透气性强、有机质含量高的沙壤土,堪称芦笋生长的“天然温床”。在村“两委”的牵线搭桥下,100亩流转土地迅速落实,2023年春日,首批芦笋种苗在希望的田野里扎根。

走进基地,整齐的滴灌管道在田垄间延伸,与传统农田不同的是,这里难觅化肥农药的踪迹。“我们采用‘一垄两行’的密植模式,虽然每亩种苗成本增加30%,但产量能提升40%。”刘亚平蹲下身抓起一把土说,在芦笋种植中他们不使用任何化肥,用的都是有机肥,这样种出的芦笋硝酸盐含量低于国家标准一半以上。

这种“笨办法”背后,是对市场规律的深刻认知。基地建成之初,刘亚平便与山东日照加工企业签订订单农业协议,由该公司将芦笋销售至日本、韩国等地,由于出口级芦笋对农残的严苛要求,倒逼种植全程实行“零化学投入”。每天清晨7时和下午3时,采收工人都会准时出现在田间,用特制剪刀将20公分的笋茎齐根剪下——这个长度不仅是口感最佳期,更是国际市场的“黄金标准”。

“咔嚓、咔嚓”的采收声中,西梁村村民贺全爱的竹筐渐渐堆满。“每天80元工钱揣兜里,还能照顾了家里。”她直起腰擦汗的间隙,目光扫过远处的分拣车间,那里的流水线正将芦笋按粗细分级,保鲜膜包裹的鲜笋即将装入冷链车,48小时后将出现在山东的加工车间。

这份在家门口的工作,让村里20余名妇女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而对村集体来说,产业带来的红利更为深远,闲置冷库租赁、土地流转溢价都实实在在给村民带来了收益,更重要的是,现代化农业的种植模式正在改变传统耕作观念。“过去村民种玉米,亩均收入不过千元,现在芦笋亩产效益是其5倍以上。”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梁志明翻开工作日志,里面记录着为基地协调的每一项事务:解决灌溉难题、改造电路保障冷库运转、组织村民参加技术培训……

眼下正值头茬芦笋采收季,虽然一亩地单日6公斤的产量尚属“幼年期”,但供不应求的产品和每公斤14—16元的批发价已让刘亚平看到前景。“芦笋盛产期单日亩产能达到12公斤左右,一个月下来亩产基本上就是180余公斤,每年能收4个月,按当前价格计算,亩均收益一万余元。”铺开规划图,“下一步,将扩大种植规模,并为对芦笋种植感兴趣的群众提供种苗和技术,统一收购加工,打造‘洪洞芦笋’区域品牌。”刘亚平的设想里,未来的芦笋基地将成为培训中心,带动周边乡镇发展千亩种植区,形成从田间到舌尖的全产业链。

暮色四合时,满载鲜笋的货车驶离村口。这片曾经沉寂的土地,正以芦笋为笔,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着产业兴旺的新篇章。从“传统种植”到“绿色农业”,西梁村的实践印证着一个朴素真理: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只要找准产业“金种子”,深耕科技与市场的“沃土”,必能收获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累累硕果。(临汾日报 孙哲峰 刘文军)

[编辑:李国刚]
  • 黄河新闻网临汾频道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