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有一座城,显居中国“城市户口本”的首页;“最初中国”的故事从这里开始讲述;晋国在此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第二大瀑布——壶口瀑布在这里;被誉为“天下华人基因库”的洪洞大槐树也在这里;86版《西游记》中的飞虹塔在这里;历史课本中的丁村人原型在这里……
在这里,随便攥起一把泥土,都是厚重的历史。这便是山西临汾!
今天,让我们跟随《人说山西好地名》的步伐,一同追溯临汾的历史足迹,探秘她的地名故事~
临汾,
“汾水之滨”的天然优势!
“最初中国”“华人老家”……当你初次踏入临汾这片土地,或许会感到难以置信,这样一个位处山西西南部的地级市,为何能够担得起如此众多辉煌的称谓?或许,这片土地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是她的天然优势!
翻开山西的地理画卷,716公里长的汾河犹如一条巨龙,自北向南奔腾而下,气势磅礴地将临汾盆地一分为二。临汾之名,正是因其地处汾水之滨而来。
然而,临汾的非凡之处远不止于此。早在第四纪时期,这片土地便已形成了盆地,而封闭的盆地往往都是文明的温床。东倚太岳,北靠霍山,西傍黄河,南侧俯瞰黄河大平原,在全省只有20%盆地面积的山西,这样的地理禀赋让临汾一出生就占尽了地利!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黄河、汾河、昕水河、沁河、浍河、鄂河、清水河七条河流蜿蜒流淌,宛如七条银色的丝带,为临汾增添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再加上北纬36°的温暖气候的慷慨馈赠,使得临汾成为了一个水土肥沃,适宜居住的宝地!
为什么说到了临汾,
就是回到了家?
“所有的旅行都是出发,到了临汾咱是回家。”
临汾,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黄河文明的摇篮,有“华夏第一都”之美誉。这里,不仅是全球华人追溯根源、缅怀先祖的“家”;是晋文化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的“家”;是华夏文明曙光初现、奠定“最初中国”基础的“家”;也是人类早期文明初次绽放,繁衍生息的“家”。
“尧都平阳”——
中国城市的1.0版本
在黄河中游大拐弯处的河东地区,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东北,一眼向田野里望去,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个庞大的古国。而陶寺,就是寻根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坐标……
图源: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距今4500年前,临汾出现了一位改变中华文明进程的人物——尧,他带领部落历经多次迁徙,最终在这片被平水温柔环抱的土地上驻足,因其在平水之阳,便得名平阳。
借助着临汾这片盆地的地理及土壤优势在平阳发展农耕。这里迅速成为令人羡慕的人间天堂,四面八方的人纷纷赶来。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水,让这里变成了一片泽国,就在这危难之际,一块大水之中的高地如同“诺亚方舟”般,成为了尧部落的避风港。这片高地,便是如今的浮山县。
在治理好水患之后,尧以他的智慧,在今天的襄汾境内锁定了另一处宝地——陶寺。
这里位于塔尔山向汾河谷地过渡的黄土塬上,地势海拔比平阳略高。平阳450米,陶寺572米,这样的海拔差,既能避免水患的侵扰,还保持了土地的肥沃,高耸的塔尔山和茂密的森林就像一个天然的空调,又创造了一个宜居的环境。
陶寺绝佳的地理气候禀赋,让智慧的尧帝如鱼得水,他带领先民观天测时,钦定历法,进而推断节气,适时播种,丰衣足食,狩猎文明由此跨入农耕文明。
同时,粮食丰收后需要保管和保护,于是在部族周边添加了围墙,即现今所说的城墙,陶寺遗址出土的城墙遗址,实证了这一点。驻地周边加围墙,就是最早的国家雏形。
于是,黄河流域最大的史前城址、中国最早的汉字、世界最早的观象台、最早的农历,无数个“第一”开始填满陶寺的履历……
“晋国古都”——
“晋”的起源,居然是一句玩笑?
谈及临汾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晋国是绝对绕不开的重要篇章。
昔日的晋国,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在山西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乃至其势力所及的辽阔疆域内,镌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时至今日,当我们驻足回望脚下的土地,不难发现,许多地方都与那段辉煌岁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晋国的历史,还要从周朝一段有趣的历史开始说起……
周成王还是孩童时,一天他和弟弟叔虞玩耍,把一片桐树叶削成珪的形状送给叔虞说:“我把这个分封你。”史佚便记载下来,君无戏言,后来周成王便真的把唐地封给叔虞,留下了“桐叶封弟”的传说。周成王的一次玩笑,意外在这片土地上播下了晋国的种子,晋文化也由此展开。
那么,“唐地”究竟在何处呢?
有一种说法是,在塔尔山的南边有个地方,城当翔翱山下,山形如鸟舒翼,故取名为翼城,至今在翼城还有南唐、北唐、云唐、东唐等地名存在。
后来,唐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改国号唐为晋,是为晋侯燮。而翼城就是文献记载晋国最早的都城,晋国在这里落户后,真的就像长了翅膀的地名一样,开始了腾飞之路。
那“晋”又因何而来呢?一说为《汉书·地理志》记载:“唐有晋水,叔虞子燮为晋侯,是燮以晋水改为晋侯。”
另一种说法来自“晋献嘉禾”传说,叔虞治国时农业丰产,土地上生长出双头稻穗,被视为天下和同的寓意,叔虞便献给周成王,周成王大悦赏赐嘉奖。春秋时期“晋”字,字形为箭插在壶中,此时周成王则将“晋 ”字看作为“嘉禾并穗 ”,于是传说因此改唐为晋。
“华人老家”——
乡愁凝聚的精神符号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间从春秋时期再向后拨动1700年,临汾又迎来了新的身份——“华人老家”。
在山西有这样一个县,她拥有全省最多的人口,每年有许多的海内外华人来到此处寻根问祖,她便是山西洪洞。洪洞,东临霍山,西靠吕梁,南瞰盆地,北接霍汾,因城南有“洪崖”,城北有“古洞”而得名。
3000多年前,洪洞属于杨候国。当时杨国人从这里开始了向南迁徙的脚步,据说江苏的扬州、扬子江等地名都是杨人留下的。不过要想解开华人老家的谜团,还得从这棵大槐树讲起。
明朝初期受战乱影响,神州大地一片狼藉,而身处内陆的“表里山河”山西,由于受战争影响较小,却是一派繁荣,于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移民便在大槐树下开始了。这一移民过程一直持续了约50多年,涉及800多个姓氏,数百万人,在中国30个省市,2217个县市都刻下了印记,被称为“世界移民之最"。
600多年前,数百万人背负使命从这里出发,他们的子孙在神州大地散枝开叶,他们带去了生产力,更在悄然间增添了中华文化凝聚进程的生命力,让乡俗、乡音、乡情静静蔓延。如今,人们用洪洞这个地名串联起了华人老家的集体记忆,更成为乡愁凝聚的精神符号。
临汾,
奔涌向前,未来可期!
临汾,一个依山水为居的地名,在悠悠岁月中向我们道出了“何以中国”的历史答案,泱泱中华的“童年记忆”在这里尽情流淌 ,天下华人的万千乡愁在这里激情跳跃……
你可以在永和、乡宁、吉县等寓意吉祥的地名里感受黄河安澜、天下大穰的美好愿望和时代幸福;也可以在襄陵、赵城、岳阳等千年古镇里俯仰穿越时空的繁荣景象;当红军东征的号角还在乾坤湾里回响,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早已在壶口上空再次唱响。
今天,这位千年老者仍以少年模样,在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纵横交错中肩负起新的使命。这里是黄河流域绿色崛起转型样板城市;是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的中心城市;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更是一座和故事里的中国一起长大的未来希望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