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这个项目何以全国领跑? ——大同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建设路径探寻
2025-05-07 10:59:31    来源:山西日报

图片

蓝岭光伏电站内,深蓝色光伏板整齐排列。赵文贵摄

暮春时节,左云县店湾镇贾家沟村,蔚蓝的天空下,坡梁沟壑间草木葱茏,一排排密密麻麻的蓝色光伏板反射的光线,把一处处山坡变得波光粼粼。这里,曾经是左云县的产煤主阵地,矿井林立、运煤车辆穿梭不息。而今,路边几处沉积着薄薄煤灰的砖墙,无声记录着这里曾发生的“煤”的故事。

从产煤基地到光伏基地,贾家沟村的变化是大同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建设的一个缩影。

大同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是国家能源局启动的全国首个光伏“领跑者”示范基地,自2015年6月获批以来,聚力打造光伏新技术示范地、领跑技术实践地和先进技术聚集地。基地分两期建设,分布在云冈、左云、浑源3个县区7万多亩的采煤沉陷区,总建设规模150万千瓦,总投资111.2亿元。这是大同从“煤炭之都”向“能源之城”转变的有力见证,更是山西能源革命走向纵深的铿锵足迹。

创新引领

规模化应用先进技术设备

4月30日,记者来到贾家沟村旧址北面的晋能控股集团塔山光伏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蓝岭光伏电站,大同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左云县贾家沟10万千瓦项目就部署在该电站。在这里,“华为智能组串逆变器”“双轴跟踪支架”等国内外领先的产业技术设备得到大规模应用,一个光伏先进技术集群也由此诞生。

“这是双轴跟踪光伏支架,可调节倾斜角度,发电效率比传统固定式支架高出20%以上。”蓝岭光伏电站站长顾栋明说。

该电站基于地形起伏大、灌木林占比92.47%的现状,采用集散式+组串式+集中式逆变器(将直流电变为交流电),并通过MPPT(最大功率点追踪,相当于光伏组件大脑,通过实时调整光伏组件工作点即电压与电流组合从而保证光伏组件始终以最大功率输出)多路控制。逆变器的最高转化效率达到99%。

与此同时,该电站采用MWT(金属穿透)背接触光伏电池生产技术,比相同面积常规组件输出功率提高20瓦。此种光伏电池背面的金属导电箔具有优良的导电性、散热性,多晶组件转化效率达到17.2%,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位于云冈区云冈镇兴旺庄村附近的大同光伏发电监测服务中心,更像是一个拥有“千里眼”“顺风耳”的智慧大脑。监测大厅内显示屏显示:截至目前,基地一期已累计发电超145亿千瓦时。

“中心主要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三维GIS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对基地各类设备和关键节点的监测、关键指标的考核以及光伏发电项目的专业化管理。”该中心负责人刘晓峰表示,监测服务中心于2018年1月正式投运,至今已安全运行7年,拥有信息化基础设施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数据分析系统等7大系统,旨在对大同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项目实行数字化、信息化、专业化管理,为基地各项目单位提供服务。

先行先试

探索光伏建设“大同路径”

如何完成光伏“领跑者”的历史重任?在大同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建设过程中,大同市从市到县再到基地平台公司,全方位为参与基地开发建设的企业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形成了“政府服务保障、平台统一代建、异地制造、现场组装、绿色环保、工期最短”的“大同路径”。


基地一期工程在左云县安排了50万千瓦规模,6个项目总投资46.7亿元。为了保证工程顺利进行,该县为企业开通了“绿色通道”,帮助企业与相关单位和乡镇协调有关手续办理。县政府还帮助企业集中建设统一办公场所,提供便利服务设施。

“基地建设项目繁多、建设条件复杂,要求一年内建成投产,为按时保质完成并网发电目标任务,大同市政府创新性地将基地公共基础建设任务统一交由我们代办。”大同国投资本经营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葛锦明说,通过将汇集站及接入、送出工程作为公共基础设施统一代建,有效避免了各投资企业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问题,提高了投资效率。

在云冈区高山镇小窑头村旧址附近的示范基地220kV碾庄汇集站场区内,生活舱、值班舱等功能多样的舱体有序排列。“这里主要的电气设备、生活办公设施等均在厂家整体预制试验完成之后,运输到现场整体吊装到位。”该汇集站电气专工胡彦彪指着场区的各种设备和建筑说。

贾家沟10万千瓦项目建设选择了类似方案。各类设备在工厂组装,结构件在异地定制,而总装在建设现场完成。比如,双轴跟踪系统的水泥压块在河南定制,支架在浙江备料,通过长途运输在现场组装。异地制造、现场组装的施工模式使得土建结构的施工量有效减少,设施、设备的占地面积大幅缩小,对地面植被的扰动也得到有效控制,施工期缩短的同时也保护了环境。

葛锦明介绍说,作为全国首个光伏“领跑者”示范基地,其建设方式并没有一个可供参照的现成模板,政府服务保障、基础工程统一代建、异地制造、现场组装等,一切都在摸索探究过程之中逐渐成型。

生态优先

以绿色发展增进民生福祉

4月18日,云冈区高山镇小窑头村旧址南边的大同中电辰光100MW领跑者光伏电站内,雨后,光伏板下的植被悄然发生着变化,一眼望去,尽是嫩绿的枝丫。

“这是柠条,这是油松,这是沙棘。采煤沉陷区植被破坏严重,利用光伏板的遮挡可以减少水分蒸发,提升植被成活率,恢复当地生态,同时植被又能有效降低风沙对光伏设施的侵蚀,两者相辅相成。”胡彦彪告诉记者,大同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建于采煤沉陷区之上,土地植被覆盖率较低,生态恢复任务迫切,鉴于此,大同市相关部门多次实地调研,提出了“林光互补一体化”发展模式,一期共投资1.488亿元用于造林。

而蓝岭光伏电站则因地制宜选择了“农光互补”发展模式,上部光伏发电,下部农业种植。据顾栋明介绍,种植作物以黄花为主,实现一地多用,在农民、企业获益的同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小窑头村旧址周围原分布有5至6家煤矿。“煤炭开采虽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但造成了生态环境破坏。有些土地出现裂缝,部分房屋地基变形、墙体开裂。”小窑头村党支部委员刘欢告诉记者,随着光伏示范基地建设,2018年该村陆续开始搬迁到该市云冈区。如今,家家户户住进了干净整洁的楼房。在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因发展光伏,村民们还每年获得一定补偿性收入。此外,基地建设工程、造林工程和辅助运维等,也大量吸纳了当地劳动力,带动了农民增收。(记者 彭国强)

[编辑:赵晗琳]

  • 山西之窗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