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瓦白墙错落铺展,文化长廊蜿蜒穿行。时至初夏,河津市翰林梅苑社区内,月季吐芳、紫藤垂绦。
居住在这座现代化小区的,正是曾经散居在吕梁山凤凰岭山坳坳里的下化乡陈家岭村村民。
昔日因煤而兴,今朝向新而生。从囿于“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山区小村,到寓意着美好未来的“翰林梅苑”,小小的村庄何以发生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
村民将此归功于党支部的坚强引领。面对采煤沉陷区危窑旧舍,陈家岭村党支部带领村民斩穷根、挪穷窝,交出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民生答卷。
山村搬迁的主心骨
十年两迁,山村蝶变。
河津市下化乡陈家岭村原位于吕梁山南麓凤凰岭,因地下埋着河东煤田厚煤层而兴衰沉浮。鼎盛时,一座座煤矿撑起了村民的生活。然而,随着多年的煤矿开采,道路裂缝、水源断流,危房率达60%。
煤炭成就了陈家岭,也制约了它的发展。
“不能让村民继续过这种提心吊胆的生活。”2011年,村“两委”就地选址,在村不远处的安全区域启动D级危房改造工程。随着17排白砖青瓦安置房拔地而起,164户特危户正式搬离。
然而,喜悦很快被新的焦虑冲淡。短短几年,全村地下采空区迅速扩展,又新添危房户560户;随着小煤矿关停,村民收入锐减。
陈家岭村的未来在哪里?陈家岭人的出路在哪里?
转机出现在2017年春天。河津市委、市政府将采煤沉陷区搬迁安置项目列为头号民生工程。陈家岭村抓住机遇,多次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商讨整村搬迁事宜。“这次要搬就搬彻底,让村民搬出大山,拔掉穷根!”下化乡副乡长、陈家岭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云峰暗下决心。
搬迁首战即是思想突围。俗话说,故土难离。有村民抵触搬迁:耕地和祖宅咋办?买房没有钱咋办?以后生计咋办?
人心工程要用真心来破。王云峰和党员干部们深入村组,挨家挨户进行摸底排查,详细了解每户家庭的搬迁意愿和困难,把搬迁政策说明白,把搬迁好处讲清楚,帮助群众算清搬迁安全账、经济账、长远账。一场场院子里的“诸葛会”,从思想上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
搬到哪?怎么搬?更大的考验接踵而至。王云峰带着按满700多个红手印的搬迁申请,跑立项、跑土地、跑环评,找地勘、找设计、找资金……在河津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占地55亩的陈家岭村新建选址毗邻河津市区,附近学校、医院一应俱全。
2018年10月,陈家岭村搬迁项目工地打下了第一根桩基。
2021年7月,一期5栋12层居民楼拔地而起;2023年7月,二期2栋住宅楼与党群服务中心、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全部完工,400多户村民陆陆续续搬了进来。
从避险安居到兴业富民,陈家岭村党支部挺立主心骨,把初心写在了陈家岭人心坎上。
细“治”入微的领航员
智慧村务平台里,村民积分实时更新;三务公开栏上,党务、村务、财务状况一目了然……陈家岭基层治理新格局渐成气候。
山村变社区,村民变“市民”,陈家岭开启幸福生活新起点。但王云峰清醒认识到:从同村的“自家人”到城市新居民的身份重构,这场迁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地理位移,更是基层治理的时代课题。如何既保留乡邻互助传统,又涵养文明新风,给陈家岭社区治理带来了考验。
天刚刚亮,87岁的老支部书记师怀志已站在党建广场的三务公开栏前。这位在党50年的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见证着陈家岭村党支部一心为民不变的初心。奖励高考生2.4万元,给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吃饭补贴35万余元,为村锣鼓队购置乐器1000余元……一笔笔明白账,办的都是实在事。“人心透亮日子才踏实。”师怀志轻拍公示栏笑道。
与此同时,远在西安打工的村民薛选泽,也打开“村级服务平台”微信小程序,点开“三务公开”一栏认真浏览。
从山村小广场到社区党建广场,从线下到线上,这块承载着民心的“透明账本”晒出了陈家岭村党支部的公信力,更晒暖了陈家岭人的心窝子。
村民张贵平参加志愿服务加了6分,董网志简办红白事加了5分,全村总积分8180分……在党群服务中心的智慧屏和微信小程序里,同步滚动更新的文明积分,吸引着大伙儿“早查晚看”。
“积分制是我们村的一大创新。”说到积分制,王云峰翻开《陈家岭村积分制管理办法》,8章79条规定穿起了社区治理的千根线,织密织牢了乡风文明之网。
小积分兑出大文明。“每1个文明积分价值3.6元,这是经过村民代表大会根据小区房屋面积等按比例反复测算出来的。”村委会干部李继鹏掏出手机,向记者展示积分核算公式。说话间,他在小程序里的积分超市用14个积分兑换了5升大豆油,“现在大伙儿抢着做志愿者攒积分,谁家积分多,脸上都有光。”
积分制体现了基层治理的智慧,陈家岭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有了新法宝。
点开小程序,指尖轻点便滑出陈家岭“掌上治理”新页面:“服务日记”栏目里,村民诉求即时上传,村委会干部2小时内分拣诉求派单,办理进度实时可查;“村民说事”模块,有村民提交的对村集体发展建议和办理结果……“过去煤油灯下议大事,如今智慧云端商要事,变的是议事方式,不变的是党支部为民办实事的信念。”王云峰说。
从山坳里的粗放管理到新社区的细“治”入微,陈家岭村党支部用绣花般的精细功夫,走出一条党建引领、数字赋能、全民参与的基层善治之路,先后获得山西省民主法治示范村、运城市乡村治理示范村、运城市文明村等称号。
幸福落地的贴心人
清晨五时,下化硬面馍铺的蒸笼已腾起袅袅白雾。老板薛炳科双手翻飞间,面团化作齐整的馍坯。“下山后每天能卖2000多个,逢年过节还能翻番。”蒸屉掀开,麦香裹着幸福味扑面而来。整村搬迁后,村党支部在小区东侧腾挪出三间小屋,前三年免租,让馍铺重新开了起来。
“群众创业就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摆在眼前的就是有情怀缺资金、有想法缺技术等难题。”王云峰带着党员跑遍周边企业,为村民量身定制就业方案。
矿山服务队吸纳75名壮劳力,运输车队让98位司机重握方向盘;家政、电焊等技能培训帮助300多位村民持证上岗;“90后”王格雅打造的直播间里,让山花椒与硬面馍飞出吕梁山……
小区花坛旁,63岁的老党员李荣堂俯身修剪月季,物业设置的公益岗让退休老人有了继续奉献的舞台。日间照料中心里,几位大娘正麻利地帮厨包包子。“老年人也有发挥余热的岗位,为家庭攒积分。”
就业饭碗越端越稳,民生账本越撂越厚。
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的卫生室里,健康智能一体机随时做检测,村里原来看病的“老三样”升级为“新法宝”,云端档案里存着全村人的体检数据;楼下厨房公示栏上手写的爱心食谱,承载着每天4元吃好饭的民生承诺;更暖心的是,全村暖气费、物业费一律免费,60岁以上老人每月还能领50元至100元的暖心补贴……
移风易俗新风拂面。“喜事简办不丢面儿,省心省力更有意义。”董网志在村宴会厅为儿子操办婚宴时感慨。近年来,陈家岭村党支部牵头成立红白理事会,明确宴席规模标准。两年来,红白事铺张浪费减少90%,捐助养老基金8.2万元。
暮色中的德孝长廊上,二十四孝故事与名人家训在灯光下流淌,内化于群众的心里。不远处的广场上热闹非凡,村锣鼓队把铜镲擦得锃亮,妇女合唱团正练新歌,都在为端午演出做准备。“咱村一节一演出,敲锣打鼓,日子充实又热闹。”村民师溶蔚笑道。
搬出沉陷区,迈入幸福门,陈家岭村党支部用实干和担当,交出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陈家岭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