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357-2020788

3962000

8891890

传稿邮箱:sxgovlf@163.com

乡宁县民间酱牛肉:传承百年技艺 助力群众增收

临汾频道 >  临汾三农新闻 > 

一道酱牛肉,50余种调料,五大工艺流程,凭借100余年的技艺传承焕发出无限活力,被列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这就是乡宁县民间酱牛肉。仲夏时节,记者走进乡宁县尉庄乡肖沟村,探访这项古老的民间技艺。

见到乡宁县民间酱牛肉第四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高满贵时,他正在卤煮车间带领儿子和工人师傅进行卤肉。高满贵身穿蓝色工作服,仔细查看选材、去油、修正、腌制、卤煮过程中的每一道工艺,并按照传统技艺要求严格把控,做到亲力亲为。

“从清末到现在,我们祖孙四代一直都是民间卤煮技师。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每一代人都严格遵守着古训、古法、古方。”高满贵介绍,“工艺虽繁但程序绝不能减,只有严格遵守卤制要求,才能保证酱牛肉的纯正和鲜美。”

高满贵是乡宁县昌宁镇田家原村人,他收藏的酱牛肉秘方用蝇头小楷字体在宣纸上抄写而成,按照祖辈相传的原则细心保存,从不轻易示人。高满贵自小在卤肉香味的氤氲里长大,在耳濡目染中按照父亲的口传身授掌握了酱牛肉卤制技法,直到父亲年老才得到代代相传的酱牛肉秘方。

高满贵介绍,酱牛肉主要有5大工艺。“选必严”,水和肉质是首要选择,必须进行严格挑选,水选口感清冽的山泉水,肉选健硕壮年之牛的后腿腱子肉。“屠必优”,屠宰时要先将牛血放尽,剔骨时要将牛腱子的神经组织与肌肉整块取下,确保肉的优质和完整。“修必正”,去糟取精,修掉肥肉、杂肉,留下精华,修整成形。“腌必足”,把肉块用盐水分层放入特制酱料缸中,在特定温度下腌制足够时间。“卤必精”,严格规定腌肉及各类调料包的先后程序,掌握好急火沸煮、慢火炖煮、灭火焖炖等时间和火候,做到酱香浓郁、卤味鲜美。

“‘酱牛肉’是高家卤制酱肉的代名词,祖传的酱肉还有牛蹄、牛筋、牛尾、猪头、猪耳、猪心、酱卤鸡、鸡腿等三大系列10余种产品。为了使这项古老技艺不失传,我们逐步从家庭作坊式经营转向企业化运作。”高满贵的儿子、第五代传承人高帅介绍,“企业成立后,既让这一传统技艺得到传承,也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直接带动附近村民务工增收。”

2021年,经过多次与父亲商量,高帅多方筹资300余万元建设厂房,购置卤煮、高温杀菌、包装、冷藏等设备,成立了山西霖达肉制品有限公司;同时,积极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把大山深处的酱牛肉销售到广州、上海等地。随着销售渠道不断扩大,企业所需人员也在不断增加,为10余人提供了选材、去油、包装、运输、销售等就业岗位。

“厂房建好后我就来上班了,主要做选材、去油、修正、包装等工作,活儿不累,每月能收入4000元左右。”张麻镇张麻村村民王焕菊介绍,“在家门口附近就找到了工作,每天上下班有专车接送,回家还能照看孩子,感觉特别知足。”

如何让老手艺跟上时代新步伐,助力地方产业发展,是高帅一直考虑的问题。近年来,高帅与当地花椒种植合作社建立了购销协议,每年销售花椒2500余公斤,并与当地牛、鸡、猪等养殖合作社及企业建立供销合作意向。

“作为极具特色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将用心传承好这一古老技艺,不断发扬光大。”高帅表示,“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强化品牌意识,扩大销售渠道,带动当地种植、养殖等产业健康发展,助力更多群众增收致富,为我市加快实现“三个努力成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张春茂 王帅)

原题:传承百年技艺 助力群众增收

[编辑:乔坤]
  • 黄河新闻网临汾频道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